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解讀馬英九的兩岸棋局”座談會(全文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5-19 01:00:18  


郭正亮(民進黨前“立法委員”)(中評社攝)
 
  郭正亮:我認為把剎車器在政府內部是件奇怪的事,剎車器應該是政黨,不是政府;像辜汪會談時,民進黨就曾到香港抗議。你把剎車器放在內部就亂了。

  張顯耀:我承認賴幸媛的人事案,確實引起很大的爭議與風暴,“陸委會”角色又需要協調、溝通各部會,賴以前在“立法院”的個人主觀性強,真的很難協商。不過,賴也多次表示,她會因應角色的不同,充分配合、妥協。我們也是會待520後來印證。

  而馬英九在兩岸關係上有非常強烈的使命感和主導權,這和大陸最高領導人胡錦濤一樣。據我個人觀察,胡錦濤是十幾年來,大陸領導人對兩岸關係瞭解最深,並親自站到第一線指揮的人;當然也因為中國目前的情況。大陸在江澤民時代處理了香港、澳門回歸問題,獨留台灣問題,所以台灣事務對胡錦濤來說不可迴避,我認為胡錦濤也想寫歷史,因此親手處理對台關係。我甚至於聽說,他晚上有時間會親自看台灣電視台的CALL-IN(政治談話)節目。

  我想馬先生前4年一定是想連任問題,再來才是在兩岸上的突破;台灣的內部爭議在兩岸,台灣的外部發展在兩岸,台灣的軍事、外交關鍵也在兩岸,所以兩岸是何等重大!在520演說上,我也認為是求最大公約數,馬應該會提“中華民國(空一格)台灣”,中間空格你要加逗點、破折號、什麼都好。

  主席:最後是兩岸會不會有外交休兵的問題,我先引一段新加坡“導師”─李光耀先生受台灣中央社訪問時表示,“他們(大陸)不知道你們(台灣)要往哪裡去,你以為他們會給你們更多國際活動空間嗎?如果(台灣)用意最終是要走向獨立,他們為何要讓你們獲得國際活動空間?”

  “外交”代表的是主權,2000年時台灣有30個“邦交國”,政權輪替8年後,我們剩下23個,假如520之後,幾個月內又斷了三個“邦交國”,馬政府如何處理?這是上任立刻就會遇到的問題,國際空間也需要兩岸共同商量,達成“外交休兵”是很高的期望,那有沒有可能有階段性的“外交鬥爭”暫緩?

  張五岳:在520後,兩岸關係在“外交”、“國防”、“兩岸定位”上將會變得十分敏感,只要碰觸到就會影響到兩岸政治氛圍,連帶影響到兩岸正常的經貿交流進展。一般人都期望在322後,兩岸“外交”上展現新的格局,這可分兩部分來做。在“外交”政策方面,從積極的做為來看,兩岸可以藉著經貿關係正常化,讓政治爭議緩和下來,在多邊的國際經貿組織上,與各國簽訂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一方面符合其拼經濟的訴求,一方面讓台灣在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上不致於被邊緣化,也可為台灣經濟帶來較大的實質效應。

  如果從消極的角度來看,就是在“外交”上“不做為”,這北京方面要扮演重要關鍵角色;如果台灣再失去“邦交國”,在兩岸關係上,馬英九將會受到台灣民意的制約。馬被迫採取一些必要措施,這對兩岸關係發展絕對無所助益。我認北京要有智慧來處理對他比較不敏感的問題,對台灣來說卻是高度關注的問題;當然要北京有所做為,台北方面也要釋出一定程度的善意或訊息。

  除了IGO(政府國際組織),台灣民眾對於NGO(非政府組織)的關注並不下於IGO,(主席:例如像首爾書展)對,北京可以在非政府組織(NGO)方面多下功夫,北京有龐大的外交體制,他們處理NGO的層級、重要性、對政治的敏感度、對中央政策的精準掌握度等,嚴格來說都需要再溝通、教育。因為這對台灣人民感情的傷害會更大。最後,馬還是要回歸選前拼經濟的基調;我相信經濟部分可以做起來,做起來可以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如果台灣在經濟方面仍看不到預期的效果,馬英九很快就會失去高民調。所以還是要緊緊抓住經濟主軸,不要有太多考量導致進退失據。

  我要強調,兩岸關係是相對複雜、敏感、脆弱,領導人有使命感、主觀意志、人格特質又事必躬親,處理的好當然雙邊互惠,處理欠周詳,顯然不是大家樂見的,有些結構問題不是主觀人為意志可以克服,需要更多的配套措施。

  林忠山:兩岸的矛盾很多,但都應該忠誠面對歷史,才能還原真相,也才會有說服力和互信基礎;自國共對峙以來,兩岸都在爭“一個中國”的正統,現在放棄敵對,就不要再講是哪裡人,就誠實面對歷史就好。當蕭萬長在博鰲提“一中各表”時,我嚇出一身冷汗,民進黨“政府”厲害到把“中國”變成中共的代名詞。但我們從歷史角度來看,“中國”一詞自周代開始出現,意指“居天下之中土,謂之中國”;既不指“中華民國”、也不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歷朝歷代都稱中國,群雄併起時,國中有國的情形也不勝枚舉,所以“中國”的概念指領土上的人民。從過去的歷史看,蔣經國時代說“我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李登輝時代說“我是台灣人”,而我期待馬英九說“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

  只要雙方有互信基礎,要不要休兵就不是太大問題;“外交”是我們有“主權”的象徵,不然我們現在爭取小國支持,卻沒有大國承認,那麼少一個“邦交國”與少三個“邦交國”有何差異?馬英九明確表明走“務實外交”路線,務實就不要“政治外交”或“官式外交”,先攤開來談,避免日後窘狀。另一方面,也要靠北京鬆手,雙方都表達善意,有共識就可以處理,才可突破“外交”困境。那麼如何擱置爭議?完成“務實外交”的走向?以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的名稱為例,就延用奧會或WTO的名義來參與,別再去創造新的名詞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相關專題: 台灣政黨博弈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