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解讀中國爲何老走樣?
外交學院副院長鄭啓榮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西方媒體對中國在救災上的正面報道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中國政府的迅速反應和以民爲本的做法國際社會有目共睹,二是地震是全人類共同的災難,這時候任何媒體出語傷人都要付出代價。但西方媒體並沒從根本上扭轉對中國的負面看法,當同情、對救災的報道熱情過去之後,原來對中國的一些負面、消極的東西就再次冒了出來。
德國外交協會中國問題專家卑斯克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這顯示西方的同情心是多麽短暫。“邪惡中共”等偏見在它們心中根深蒂固。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賈慶國說,西方媒體工作的常態就是挑毛病、找問題,當救災工作進入常態後,西方媒體也恢複了常態。加上一些反華勢力推波助瀾,這些媒體上的雜音自然“卷土重來”。
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傳媒學教授安德斯•鮑威爾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西方媒體對中國的報道分爲三個階段,2000年以前,西方媒體對中國的政治類報道居多,主要是指責中國的政治體制、人權等問題,但頻率不高;2000年以後,報道中國經濟奇跡成爲主流,“中國”在西方媒體上開始高頻率地出現;今年以來,又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即報道中國的頻率更高,但說經濟問題的少了,更多的是又回到批評中國政治的老路。
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美中學院副院長杜克雷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國應從以下兩方面看待這些聲音:一是西方媒體本質上是私企,最終目的是賺錢。二是西方和中國對很多問題的立場不一樣。
德國前總理施密特日前接受德國《西德意志日報》采訪時,被問到爲什麽西方對中國的理解總是不正確,或者片面,或者同固有的形象脫不開。施密特回答說,因爲西方對中國的詮釋受到美國的主導,而美國對中國則抱著雙重拒絕態度:一是拒絕共産黨政府,二是覺得中國不可捉摸而非常可怕。爲什麽可怕?“因爲不認識的東西總是很可怕的”。施密特認爲,中國文化同西方文化有著本質不同,因此,中國的社會發展必須遵循其他道路。當年古羅馬不同於古希臘,雅典也不同於斯巴達,今天,中國的社會秩序也同樣與美國的、德國的、英國的有本質的不同。“一切都按照美國模式操作的想法,只有美國人才會有。”
據美聯社報道,國際奧委會協調委員會主席維爾布魯根4日表示:“西方媒體對中國的報道經常添加消極因素。我希望人們能親自去中國,他們的眼界就會打開。我們有很多地方要向中國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