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華雜音還會持續多久?
鮑威爾預測,至少到北京奧運會閉幕後,甚至今後更長一段時間,西方媒體對中國的指責都不會停止,因爲它們發現中國人與其他曾舉辦過奧運會國家的人相比,對奧運會的期待更高,所以就會有些人認爲,如果利用這樣的時機指責中國,中國會發生“按照他們預想的改變”,這就使中國在奧運會前面臨巨大的外部輿論壓力。
卑斯克認爲,中國面臨的輿論環境不會回到3月“藏獨”分子搞破壞那個時候,西方民衆對中國的了解不斷增加。
賈慶國認爲,盡管今後雜音會不斷出現,但恐怕“後勁有限”。“因爲西方也在反省。從前段發生的事看,一些反華勢力借‘藏獨’等鬧事本來是想起到反對中國政府的目的,沒想到遭到中國人民的反對,這對他們來說是‘得不償失’。另外,隨著西藏等問題的突出,越來越多的西方人士發現,這些問題其實比他們原來想象的要複雜得多,原有的盲目的沖動也開始消减了。很多西方媒體是想如何把自己的想法有效地傳遞給中國,而不是制造更多的中國人對自己的反感。”
鄭啓榮認爲,中國要以平常心來看待西方媒體報道,既不要對它們有過多期待,以爲通過抗震救災就能影響它們;同時也不必太失望。關鍵是中國走好自己的路。另外,鄭啓榮認爲,中國這次在抗震救災中的良好表現的確在世界上贏得了一部分友誼,與包括歐洲和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的關系都有所改善,這些國家都表達了對中國的支持,這對增進雙方的了解和合作有很大幫助。卑斯克也表示,特別要珍惜那些已經對中國有好感的人。
法國漢學家白夏4日在《世界報》評論版刊登文章認爲,中國政府和民衆普遍關注自己在世人面前所表現出的形象,對涉及中國形象的外國傳媒報道也格外敏感。關注國家形象和尊嚴當然是件好事,但對外國媒體的評價太在意、太執著就不大好了,以“平常心”對人,以“自我心”對己,才能真正維護好中國的利益和形象。新加坡資政李光耀近日也表示,對於西方的負面報道不必過激反應,“西方老百姓也不是傻子,他們明白西方媒體這一套———今天攻擊美國總統,明天攻擊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