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27日電/中國青年報發表分析文章說,去年以來,國內通貨膨脹的態勢明顯,CPI和PPI一直在高位運行。對此,一些流行的看法認爲:國際糧價和國際油價上漲的傳導及熱錢涌入是國內通脹的原因,更有“陰謀論”認爲:國際油價攀升和美元的貶值是美國轉嫁自身經濟危機的陰謀。文章以爲,此類看法并不準確。文章如下:
國內糧價上漲的主因
統計資料顯示:2006年和2007年,國內糧價的漲幅爲9%和40%;今年一季度,稻穀、小麥和玉米的價格平均上漲7.6%。但這并非國外糧價上漲傳導的結果。與糧食消費全部或大部分依賴國際市場的國家和地區不同,我國糧食自給率多年來一直在95%以上,糧食對外依存度處於較低水平。同時,我國又是糧食淨出口國。2006年淨出口糧食285萬噸,2007年淨出口糧食835萬噸,今年第一季度超過100萬噸。因此,國際糧價上漲不會成爲推動國內糧價上漲的主因,人們應更多地在國內尋找原因。
譬如,過快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不斷增加著糧食需求。其中大量從農村轉入城鎮的人口增加了糧食需求,還有隨城鎮居民收入的提高,改變著居民消費結構,食用油、酒類、肉禽蛋奶和精加工食品的消費需求增加,又導致油料作物、工業用糧和飼料用糧的需求增加。同時,過快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不斷减少耕地的面積。統計資料表明,2003年以來,我國耕地面積平均每年减少0.7%,人均佔有耕地下降至1.39畝,糧食種植面積年平均下降0.65%。這些都會影響糧食生產。
再如,國內農資價格的上漲,糧食價格一直被人爲地壓低,各種侵害農民基本權益的現象依然存在,這些都在影響著農民務農的積極性,進而影響著糧食和其他農副產品的供給。加之各種自然災害和疫情的不斷出現,都對糧食、生豬的供給產生影響。還有當國際糧價攀升時,增加糧食出口雖有更多的獲益,卻會减少國內平抑價格的能力。以及因內外價差會引發糧食走私活動的影響等。
總之,糧價包括豬肉、食用油等農副產品漲價的主因在國內,當政府方面采取了增加供給的調控措施,目前隨糧油市場供給充足,生豬等生產逐步恢復後,糧食、食用油、肉、禽等副食品價格已高位趨穩的情況也說明了此點。
通脹原因:市場注入過多貨幣
在我們的經濟運行中,糧食、豬肉的需求增加、供給减少必會引發糧食、食品、豬肉及製品的價格上漲,卻不會成爲從鋼材、水泥、建材、原煤到房價、租金、服務項目、醫療、教育等全方位的物價上漲。即本輪國內出現通脹的原因并不在糧食和豬肉。
一個經濟體的運行中,如果貨幣供給量不變,市場上僅僅出現糧食需求增加、供給减少,的確會造成糧食及食品的價格上漲,卻并不會造成社會物價水平的普遍和持續上漲。這是因爲,當糧價上升時,會使得農副產品、各種食品及服務整體變得更貴,人們在吃飯方面的花費增多,必然减少其他商品和服務方面的開支。因此,又會有另一部分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下降,而整個社會的總體物價水平并不會上升。同理,若國內僅出現石油產品價格的上漲,會令消費者增加購買石油產品的資金,卻由此减少了購買其他產品的開支,也不會導致通貨膨脹出現。
凡是出現通貨膨脹現象,唯一真實的原因是市場過多地注入了貨幣。某項或幾項產品的需求和供給的變化不會令總體物價水平上升,只有貨幣的供給數量超過了正常經濟運行的貨幣必要量才會造成通貨膨脹。需要明確:通貨膨脹永遠而且處處是一種貨幣現象。
多年來,國內年經濟增長的水平保持在平均10%左右,而貨幣供給的增加量一直在16%~18%及以上的水平。貨幣供給的增加速度持續地超出經濟增長的速度是今天產生通貨膨脹的真正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