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31日電/星島日報今日刊發社評說,世界貿易組織最新一輪談判破裂,顯示中國與印度等崛起中的發展中國家,與歐美發達國家的角力日益劇烈,香港則為今次談判破裂成為輸家。
世貿多哈回合談判始自二○○一年十一月,目的是進一步削減貿易壁壘,是以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為主調。一般港人對這回合會談最深刻的印象,是二○○五年十二月,在港舉行部長級會議時的南韓農民示威,一度癱瘓灣仔。韓農反對世貿的開放市場理念,擔心會被進口廉價農產品搶去生計。南韓政府今年恢復進口美國牛肉,激起示威,新總統李明博民望急跌,表面上是大家擔心瘋牛症問題,實際上是源於貫穿韓農多年來海內外示威的保護主義心態。
社評指,歐美出口農產品價格如此富“競爭力”,原因是享受到政府的巨額補貼,成為多哈回合談判最難解決的爭議。在本港舉行的部長級會議中,大家同意到二○一三年取消農業出口補貼,但是具體方案未見。今次會議,歐美同意削減最高補貼限額,換取發展中國家削減工業品關稅,只屬口惠而實不至,原因是糧價高企,令政府實際補貼支出比最高限額低很多,對現價毫無影響。
經濟放緩保護主義抬頭
發展中國家擔心萬一大量廉價農產品入口,導致穀賤農傷。以中國為例,農民佔總人口六成,要是失去生計,勢必動搖社會穩定。因此,發展中國家團結在中國和印度周圍,要求設定門檻,當出現這種現象時,有權提高關稅;美國則認為中印設定的門檻太低,雙方最後一拍兩散。
社評說,斷斷續續談了差不多七年,今次最後以各方互相指責的反高潮作結,各國失去了達成協議的良機。除非有戲劇性轉折,否則短期內難再有成果。美國總統初選顯示,民情對於開放市場並不領情,不少藍領覺得被廉價外國貨搶了飯碗。雖然共和黨麥凱恩比民主黨奧巴馬推崇自由貿易,但是無論誰當選總統,也不會優先處理這問題。世貿協議要得到各地國會通過才能夠生效,歐美經濟漸差,保護主義的情緒日烈,各國政府在這議題上要面對更高的政治風險。
港欲受惠靠攀中國車邊
談判失敗,港人可以繼續享受獲美國政府出口補貼的水果,實際上得不償失。世界銀行曾經估計,多哈回合的成功,到二○一五年可以額外增加二萬億港元的全球貿易。這對放緩中的世界經濟是一口強心針。本港作為外向型經濟,最能夠從全球貿易和經濟向上得利,但這口強心針在最後一刻還是報廢了。
社評表示,今次世貿一百五十三個成員達不成協議,各國將花更多精神去進行雙邊貿易談判。香港本身是自由港,在削減關稅談判上根本毫無籌碼。世貿框架強調一視同仁,本港因而也可從別國削減關稅中受惠。現在香港出口商希望進口國減關稅,只好攀中國車邊,希望中國(內地)與其他國家討論設立自由貿易區時,把香港也照顧在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