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甕安到孟連:群衆利益長期受損 幹部作風粗暴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9-07 14:55:29  


 
  解說:

  2008年8月13日,《半月談》雜誌刊登了一篇題為《群體性事件突發,為基層執政敲響警鐘》的文章,文章開篇以三個鏡頭的方式,為我們展現了近年來的群體性事件現象。

  鏡頭一:6月28日,貴州省甕安縣部分群衆因對一名女學生死因鑒定結果不滿,引發大規模群衆緯度政府部門和少數不法分子打砸搶燒事件。

  鏡頭二:7月3日,陝西省府穀縣一村民駕駛農用貨車為逃避檢查跳入黃河并死亡,一些民衆包圍警察,并把警車掀翻砸爛。

  鏡頭三:7月19日,雲南省孟連縣發生膠農衝突事件,40餘名公安預警和10餘名膠農在衝突中受傷,兩名膠農死亡。

  文章中作者還指出,這一些事件雖然導火索各不相同,但在表現形式和深層原因上卻體現出相當的共性。

  共性一:群衆利益長期受損,多年矛盾積蓄難解。文章以甕安為例,指出甕安近年來經濟得到較快發展,但在移民搬遷,違章建築拆除,礦權糾紛處理,國企改制中出現了各種矛盾,沉積的有影響的重點信訪案件就有20多起,大量積案的存在使得民衆對當地政府越加不幸不滿,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個偶然事件足以導致社會情緒的井噴。雲南孟連事件同樣如此,雲南省委副書記李紀恒指出,膠農增收致富的利益訴求長期得不到解決,導致膠農對橡膠公司的積怨逐步轉化為對基層政府和幹部的積怨,最終集中爆發衝突。

  “對黨充滿感恩之情,對人溫和的傣族群衆拿起了刀斧棍棒與警察對抗,用暴力維護自己的權益。這件事情必須引起我們當政者的深刻反思。”李紀恒在處理孟連事件時這樣警告雲南官員,這句話也許值得所有官員反思。

  共性二,處置方式不當,作風粗暴,濫用警力,面對這些現象,長期研究群體事件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所於建榕研究員指出,縱觀這些群體性事件,有一個共同特點,警察都處在衝突的第一綫,遇到群體性事件就出動警察,這中得罪老百姓的事都得我們去做……,我們幾乎把人都得罪完了。這是6月28日因甕安事件被撤職的前甕安縣公安局局長申貴榮說的。

  “調動警力的事就不用報省裡了。”這是7月19日孟連膠農事件中,普洱市市長沈培撇在市委決策時說的,一個是不想得罪人,卻不得不出警的公安局長,一個是知道不能隨便動用警力,但是仍然選擇了調動警力的市長,最終結果是兩起事件都出現了經查與群衆對直的場面,而反思貴州甕安事件時,貴州省委書記石宗源十分痛心的說,絕不能動不動就把公安政法機關推到第一綫,更不能用專政的手段來對待人民群衆,一定要慎用警力,慎用警械武器,慎用強制措施。

  共性三:信息不公開,導致政府公信力缺失,矛盾激化。

  其實早在去年著名的《瞭望》周刊也同樣刊登了一篇分析群體性事件的文章,文章特地指出,基層部門要相信群衆,講事實真相盡早說清楚。而一年後《半月談》的文章則再次提醒人們一個細節,在甕安事件中,關於一個女學生死因及處理的各種半真半假的信息,憑借現代傳播手段四處流傳,由此不明真相的群衆聚集起來,最後釀成群體性事件,而在其他集體性事件中,基層政府官場的五倍次做法也都是導致不明真相的群衆高度情緒化的重要原因。

  可見,一些基層政府的陳舊觀念在信息社會已經完全失靈了,只有維護群衆的知情權才能將矛盾化解在萌芽階段的最佳時機。

  主持人:

  剛才我們看了幾個群發性的事件,實際上在這樣一些事件當中我也感覺比較熟悉,比如說在這些事件當中像貴州甕安事件,我是到現場去進行了采訪,這個縣城只有7萬多人,但是參加群體事件的人數達到了兩萬多人,可以讓我們感覺到這個事件爆發之後所帶來的社會上的影響力。剛才從這個片子當中我們也看到了,提出很多共性的東西,我有一點感觸非常深,比如說動用警力,在甕安的事件當中應該說多次動用了警力,而且一些群衆在不法分子的煽動下,燒大樓第一個燒的就是公安的大樓,那麼就從整個一系列讓我們來看,在這個過程當中,動用警力來處理這樣一些群發性事件,反映在我們幹部作風上,你覺得表現在哪兒?

  張羽:

  其實我們從現場看是警民衝突,本質還是官民衝突,因為誰能調動警察呢?是當官的能調動警察,確實在現在不可否認,社會轉型期的過程當中,其實是一個利益再分配的過程,在利益再分配的過程當中自然有人利益會受損,或者說這是客觀原因,或者是人為的被受損,那麼這樣的矛盾實際在不斷地叠加,那麼作為一個地方政府幹部的話,他要解決群衆維護群衆的利益,首先你要維護群衆的正常的利益訴求,那我們看到最終爆發其實一開始是沒維護好群衆的正當利益訴求,那麼還有很多問題可能短時間你很難去解決群衆的利益訴求,你要給它一個疏解的渠道,你要慢慢跟他談,跟他談談心,讓他至少能洩氣,這是第一位的。但是我發現,我們有些領導幹部用的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強力手段,企業經濟糾紛用警力,包括計劃生育、醫療教育也用警力,我們的警察叫呼之即來,來之能戰,認為這樣是看似一切平靜大好的最簡單的良方,最有效率,效果最佳,但是你不知道,這個東西叫做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最終會釀成大害,這就是我們幹部作風當中再處理問題的時候簡單粗暴的一種做法,因為他不能塌下心來去跟群衆溝通,不能塌下心來真正去給群衆著想,或者說不能塌下心來費盡心力的去化解一些矛盾。

  主持人:

  我在甕安采訪的時候有一點感觸非常深,有一個當地群衆帶我們到縣委縣政府,實際上被燒的,他說,你看門前竪著兩塊碑,這兩個碑上面刻著一幅對聯,上聯是“金碑銀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下聯是“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誇獎”,他說你看,現在的這種情況是不是對他們的一個莫大諷刺,那麼就是在這個過程當中,也有一個老百姓,因為新任的市委書記要進行街訪活動,我到那一看,群衆非常地多,早上八點要街訪,六點就排了幾百人了,其中有一個上年紀的人說,我20年沒見過市委書記,那就是說我們現在很多幹部的作風在解決問題的時候,不是說幹部去解決,而是很粗暴地動用警力,實際上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應該有一些渠道,比如行政的渠道,比如說像輿論監督等很多方面來解決這樣的問題,你覺得在我們目前這種情況下,像幹部作風問題,我們還回歸到題目上來,怎麼來進一步化解這些矛盾,解決這些問題?

  張羽:

  其實剛才你講到有一個群衆講到二十年沒有見到市委書記,其實我倒認為他不需要20年之內一定要見到市委書記,或者說20年之內見到十次市委書記來說明這個問題,最重要的是,他在一年之中見過他們幾次鄉長,他在一年當中見到幾次他們的鄉黨委書記。

  主持人:

  大多數都是在電視上。

  張羽:

  所以就是說,我們的幹部作風,我們看當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的糾偏機制是什麼樣的糾偏機制?我們基本上都是從上向下的糾偏機制,就是更高一層的領導出來,來解決下面已經出現的問題,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能不能有一個正常的群衆的利益申訴渠道呢?就像我是一個普通的農民,我未必能見到市委書記,但是如果我能見到鄉長的話,我就能把問題解決的話,這個問題是不是就大事化小呢?或者就不會有最後的激動難返的情況呢?我講的是我們要有一個正常的申訴渠道,既有申訴渠道,也有我們人大政協,至少我們當利益群衆的代言人吧,那麼最普通的農民利益誰來代言呢?包括你講到的,輿論的申訴渠道,如果群衆的問題被媒體放大,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那麼導致最後這個問題的解決,可能也不會出現群體性的惡性事件。

  主持人:

  你剛才提到一個程序,我再甕安采訪的時候印象很深刻,所謂的市委書記市長接待日,實際上它是公檢法各個部門的主要領導,包括像教育局、土地局的各個領導都到現場,只有市長和書記對他非常好,大家總是希望在很多問題的解決上希望有個包青天,大家沒有說要以一種什麼樣的制度來解決這些一些問題,你剛才也提到,實際上我們現在有很多方面的制度,比如像人大、政協,包括信訪等很多方面的制度,但是這些制度怎麼落到實處。

  張羽:

  幹部作風是其一,是很重要的一點,那麼當你這些制度形同虛設的時候,因為所有的事情都是人在去做,當你這些制度形同虛設的時候,因為所有的事情都是人在去做,你肯定是起不到實效,公信力首先來源於誰給你權利去做這件事情,第二來源於你做什麼事情,當人民把權力賦予給你的時候,你不去認真的去為人民做事,你哪來的公信力呢?所以我們看到最後的結果是導致地方的領導幹部首先是不信,第二是不滿,最後就導致不服,不服就導致衝突,包括我們剛才看到甕安事件的回顧,你講到你去甕安采訪,全縣城小小的縣城7萬人,最後兩萬人參與了最後圍攻公安局的事件,這些群衆大部分是不明真相的,他不明真相為什麼會被少數人挑唆,去圍攻公安局呢?去圍攻一個堂堂國家的司法機關,代表著公平與正義的司法及機關呢?因為在過去的幾當中或者十幾年時間當中這樣一個群體利益也被傷害了,我看到一個事件講到,甕安事件開始的時候從中學爆發的,幾百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