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兩岸關於互信機制的落差。台灣方面,有些學者朋友主張“軍事→政治”,即先軍事後政治,認為這樣由易到難,由小到大、由量變到質變,由技術層次到較高層次,可能較容易運作;而大陸有些學者朋友則主張“政治→軍事”,即先政治後軍事,認為這樣比較扎實、牢靠、放心,少走彎路。大陸學者并不否認軍事互信機制的積極意義和它的作用,但又認為如果沒有政治互信,那畢竟是有限的、暫時的、權宜性和不穩定的。
政治互信是戰略層次,軍事互信是戰術層次,例如抗日戰爭中,國共兩黨的政治互信就是戰略層次,軍事互信是戰術層次。沒有共同抗日的政治互信,就不可能有共同抗日的軍事互信和行動。有的朋友談到政治互信和軍事互相的相互“反作用”問題,我個人同意有這種反作用,但認為也只有在政治互信機制確定後,這種相互促進的反作用才會更大、更有效。
(五)台灣政治定位和互信機制。我認為,台灣政治定位問題是很重要的,這個問題不解決,既影響到兩岸政治互信機制的建立,也影響到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建立。而這個問題之所以至今不能解決,則又主要是思想問題大於實際問題。我個人曾經寫過文章,把在台灣的國民黨定位為愛國主義政黨,這當然是有根據的,不再詳細論述了。而最近這十多年來,國民黨因民進黨掀起的“愛台”和“賣台”的壓力,早就不敢愛國了。紅帽子滿天飛,避之唯恐不及。許多人雖有愛國之心,而無愛國之膽,綠營中許多人也大受影響。曾經有兩股“妖風”對台灣衝擊很大:一是國際上刮起的“反共”、“反中”妖風,一是台灣島內刮起的“分裂”、“獨立”妖風,把人們的思想全搞亂了。這樣一來,“兩岸同屬中國”的概念就一直無法達成“共識”,在不願明確“台灣主權歸屬”的情況下,台灣政治定位問題自然不好解決。現在國民黨已經重新執政了,有無能力和有無勇氣來解決這個問題還要有所觀察。
(六)大陸飛彈與軍事互信機制。台灣所謂飛彈,就是指導彈,認為大陸在沿海布置上千枚導彈是不理智的,至少會被說成是對台灣“不友善”,對改善兩岸關系缺少“善意”和“誠意”,從而又會直接間接影響到兩岸的互信問題。我認為,這實際上是被完全扭曲了。大陸這樣做,至少一是表示保衛包括台灣在內的全中國領土主權完整的決心;二是防止外國反華勢力以武力幹涉和介入中國內政的行為。中國大陸的政府和人民,對於台灣同胞歷史上的種種不幸,一直感同身受,愛之尚恐不及,怎麼可能把導彈對准他們?過去的中國政府沒有能保衛和保護好台灣。今天的中國強大了,不能再容忍別人欺侮,也絕不容許歷史上的錯誤重演。
飛彈的撤除問題,不是不能做,而是要看時機和條件,必須在確保中國領土主權完整和兩岸人民共同利益的前提下進行。
以上這六個問題,歸根結底還是台灣政治定位問題,台灣主權歸屬問題。只要這個大問題解決了,其他諸如政治互信、軍事互信機制等問題都將迎刃而解,那麼兩岸關系就會出現一個“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