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瞭望:從30年來三中全會看中共的執政思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0-07 19:33:01  


 
  十二屆三中全會: 

  改革從農村走向城市 

  十二屆三中全會於1984年10月20日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一致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這個決定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原則,闡明了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必要性、緊迫性,規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質、任務和各項基本方針政策,是指導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該決定在許多問題上,特別是在商品經濟、價值規律這些重大問題上,衝破“左”的思想束縛,澄清了在許多人中間存在的模糊認識。 

  “這次會議標志著改革開始由農村走向城市和整個經濟領域,由此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進入了第二階段,即改革的展開階段”,常修澤告訴本刊記者,在此次全會前,中共中央有關方面做了大量的准備工作,進行各種各樣的調研和研討。正是由於充分的准備、醞釀,在全會上作出了改革的決定。決定第一次明確地指出,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不是計劃經濟,而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明確地指出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已是相當大的突破,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個重大發展。 

  十三屆三中全會: 

  為深化改革掃清道路 

  1988年9月26日~30日,十三屆三中全會在京召開,會議原則通過了《關於價格、工資改革的初步方案》和《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兩個重要文件。 

  這次會議是在一個特殊時期召開的。受訪的專家指出,當時,中國正處在新舊兩種體制的轉換時期,并因此帶來一系列問題。其中突出的問題是經濟秩序混亂、物價上漲過快,并由此影響到人民群衆的生活。為了使中國的改革開放得以深入下去,這次會議確定了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方針,要求把今後一段時期的改革和建設的重點,突出地放到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上來。這次會議為進一步深化改革掃清了道路。 

  十四屆三中全會: 

  勾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1993年11月11日~11月14日,十四屆三中全會舉行。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幹問題的決定》。全會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要進一步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 

  談及此,常修澤分析說,評價十四屆三中全會的意義需先把時間回撥到1992年春天。1992年鄧小平同志的“視察南方的談話”帶來了一次大的思想解放,當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四大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市場經濟,即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論斷,并第一次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確立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則將十四大確定的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和基本原則加以系統化、具體化,對於如何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來進行改革,進行了全面的戰略部署,提出了八個方面的改革內容,即企業改革、市場體系建設、宏觀調控體系建設、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改革、農村改革、對外開放、科技體制改革和法制建設。這八個方面可以歸納為“八柱”,支撑著整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這個大廈。 

  這一決定是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總體規劃,是我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行動綱領。這次會議後,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向縱深處發展,極大地推動了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程。 

  在常修澤看來,中國改革的第三階段,即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的階段始於1992年10月,一直持續了10年時間,直到2002年10月,這一階段的改革力度比較大,向縱深發展的勢頭也比較強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