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2日電/新京報今天社論說,10月31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刊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文章《科學與中國現代化》。溫總理表示自己堅信科學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並且,在當前國際金融動蕩對世界經濟造成嚴重衝擊的情況下,依靠科技進步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堅持認為中國要深化科學技術體制改革,調整科學研究的布局,合理配置公共資源,提升創新能力;要提倡自由的學術爭鳴,優化學術環境,形成寬鬆活躍的學術氛圍,鼓勵探索,寬容失敗。
談到學術自由與科學創造的關係,人們總難免會想到以其創造性聞名于中國近現代史的西南聯大的故事。記得有記者問過曾就讀于西南聯大的鄒承魯院士一個問題:“為什麼當時條件非常差,西南聯大也不算大,卻培養出了那麼多的人才?”鄒承魯的回答就是兩個字:自由。
對此,同樣畢業于西南聯大的何兆武在《上學記》中也說,對當時的西聯人來說,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就是自由。無論幹什麼都憑自己的興趣,看什麼,聽什麼,想什麼,都沒有人干涉。如其所述,“江山代有才人出”,從概率上說,人才在每個時代、每個國家都會有,問題在於這個時代、這個國家能否給那些有才情、有毅力的人們以自由發展的條件與機會。在這方面,沒有大樓的西南聯大做到了,並且因此立竿見影,在科學與人文領域培養出許多大師級的人物。
社論指,顯而易見,科學能否得到發展,關鍵就在於人們能否在一個相對自由、寬鬆的環境中充分發揮其創造力。如果沒有求知的自由、學術的自由、思想的自由,如果沒有任個性充分發展的條件,就不可能有名副其實的創造。因為創造不是人雲亦雲,它不臣服于既有的金科玉律,而是必須在不同尋常的探險中收穫驚喜。
沒有學術自由,就沒有科學創造。一方面,只有在學術自由的環境下,一個人的心智才情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另一方面,只有在學術自由的環境下,那些有志向的人才能真正獲得質疑既有科學與真理的權利,才能通過對既有科學與真理的不斷“證偽”使人類一步一步接近科學與真理,通過知識尋求解放。
歷史更一次次證明“沒有學術自由,就沒有科學創造”這個簡單的道理。且不說春秋戰國時期閃電之下,各類思想魚貫而出促進了當時的文化繁榮,以科學技術論,宋朝之所以取得令人眼花繚亂的發明與創新,即在於當時從政府到社會都在鼓勵科學技術的發展,並為此創造條件。事實上,放眼整個人類的科技文明史,學術自由與科學創造之間,都有著顯而易見的緊密聯繫。
社論表示,也正是認識到存在於自由與創造之間的這種歷史圖景與內在關係,溫總理撰文指出中國科學技術政策的核心應該是不拘一格,海納百川,讓廣大科學技術人才特別是青年才俊脫穎而出,讓各種創新思維競相迸發。一個樸素的道理是,一個社會只有“不拘一格,海納百川”,才能才盡其用;一個國家只有盡一切可能避免摧折賢良,才會收穫科學的秋天,思想的秋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