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6日電/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消息,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200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如期發佈了。《公報》中列舉的一筆筆數據、一張張圖表,全面客觀地展現了過去一年全國各族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頑強拼搏,共克時艱,戰勝歷史罕見的特大自然災害和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國民經濟實現了增長較快、價格回穩、結構優化、民生改善的良好格局。
一、宏觀調控卓有成效,經濟增長來之不易
200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30萬億元,達到300670億元,比上年增長9.0%。這個速度不僅大大高於世界經濟的平均增速,也明顯超過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增長速度。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近公佈的數據,2008年世界經濟增速為3.4%。其中發達經濟體增長1.0%,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增長6.3%。在發達經濟體中,美國增長1.1%,歐元區增長1.0%,日本下降0.3%。在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中,俄羅斯增長6.2%,印度增長7.3%,巴西增長5.8%。在不景氣的世界經濟氛圍中,中國經濟發展仍可謂一枝獨秀。初步測算,2008年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20%。
2008年9%的增速來之不易。它是在連續5年高於10%的高速增長形成的較大經濟規模的基礎上實現的,也是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不斷加深和遭遇罕見特大自然災害的情況下取得的。2008年,我國國民經濟運行面臨錯綜複雜的國際國內環境。從國內來看,新年伊始,南方部分地區遭遇了嚴重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5月12日發生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涉及範圍最廣、災害損失最大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害,6、7月份肆虐南方不少省份的大面積洪澇災害又接踵而至。這些嚴重的自然災害不僅給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而且給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帶來了較大衝擊。《統計公報》顯示,去年低溫冷凍和雪災及汶川特大地震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分別為1595億元和8451億元(2007年地震災害直接經濟損失為20.2億元)。從國際來看,世界經濟在連續5年保持3%左右的增速,創下上世紀60年代以來持續時間最長、增長速度最快的上升期之後,2008年形勢發生了突變。9月以後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愈演愈烈,迅速從局部發展到全球,從發達國家傳導到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從金融領域擴散到實體經濟領域,演變成一場衝擊力極強、波及範圍很廣的自上世紀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國際金融危機。國內外這些突發因素的影響,對2008年中國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都構成了極大的壓力。
2008年中國經濟保持高速增長,是黨中央和國務院審時度勢,及時調整宏觀經濟政策的結果,2008年初,物價漲幅偏快、經濟偏熱,宏觀調控施政“雙防”。隨著世界金融市場動蕩加劇,我國出口增速明顯回落,通脹壓力有所緩解,經濟下行壓力開始顯現,年中宏觀調控從“雙防”轉為“一保一控”,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控制物價過快上漲作為首要任務。進入四季度,國際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衝擊凸顯,世界經濟增長大幅放緩,對我國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日益突出,宏觀調控改為“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著眼于促進增長、擴大內需、調整結構、改善民生,既解決當前問題,又增強發展後勁,密集出臺了一系列財政、貨幣、產業等政策措施。對於減輕特大自然災害、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衝擊,保持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農業生產獲得豐收,糧食產量再創新高
2008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52850萬噸,比上年增產2690萬噸,比歷史上最高年份的1998年還要高1620萬噸。糧食總產和單產雙雙創歷史新高,均實現連續5年增產,成就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生產連續豐收的一段輝煌。在比上年增產的2690萬噸糧食當中,因糧食播種面積擴大1500萬畝而增產糧食500萬噸;因單產提高而增產糧食2190萬噸。播種面積擴大和單產提高而增產的糧食分別佔增產總量的19%和81%。其他主要農副產品產量也大幅增長。
糧食的連年增產,既有糧食生產氣候條件好的因素,也有政府政策支援的因素。2008年我國政府對於糧食生產的重要性和國際市場的風雲變幻具有十分清醒的認識,強農惠農政策力度進一步加大。用於糧食直補、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的資金達到1028億元,增長1倍多。政府支農資金投入繼續增加。全年中央財政用於“三農”資金達5955.5億元,增長37.9%。
農業生產的好形勢對於2008年的經濟運行和社會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儘管2008年農業增加值只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1.3%,但面對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糧食和農業生產的良好表現,為穩定物價、保持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