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0日,在北川老縣城,一位母親在悼念孩子。當日是母親節,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也再度開放,供當地群衆進入祭奠。祭奠人群中不乏在地震中失去孩子的母親,她們紛紛前來悼念自己的骨肉。 |
巨大災難帶來傷痛,也催人警醒。風險防範理念全面滲入災後重建的各個層面,“安全”成為第一要素。
在什邡,農民改變了祖輩遵循的隨意建房方式,頭一次拿著建築專家提供的圖紙蓋房子。很多農房實行統規統建,有效提高了建築規範性。廣大農村地區以往長期不設防的局面可望得到根本改觀。
在成都,300多所新建學校不僅抗震烈度比普通民房高1-2度,還被規劃為關鍵時刻的避難所。學校成為最安全、家長最放心的地方。
從更加宏觀的層面看,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以一種特殊方式進一步推動了我國災害防範和抵禦能力的提高。
以人為本,還體現為全社會風險意識的增強。北川的老縣城、綿竹的漢旺鎮、青川的東河口,一片片觸目驚心的廢墟、一座座崩裂扭曲的山體被完整保留下來,以這種真實的災難場景,作為防災減災教育的基地,警示後人。
在第一個國家“防災減災日”前夕,《中國的減災》白皮書將發布,旨在紀念汶川地震罹難者,并喚起社會各界對防災減災的高度關注。
汶川大地震後實施的心理幹預活動,是我國首次對受災民衆進行的大規模心理救援行為。衆多心理專家留守災區,幫助受災百姓走出陰影,重塑希望、信心和勇氣。
從這裡,人們看到了以人為本理念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深度拓展。
抗震救災彰顯社會主義中國強大發展活力。社會主義制度在實踐中不斷實現自我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公共危機應對體系日益成熟
5月9日,汶川縣三江鄉宣布恢複重建任務基本完成,這是地震災區第一個完成災後重建的鄉鎮,僅用了不到一年時間。47歲的河壩村村民姚富榮住進了新建的“藏族風情園”旅游開發區,他說:“這裡不僅能永久居住,還解決了我們一家人的生計。”
幾個月來,對口援建三江鄉的廣東省惠州市幹部職工及早動手,科學施工,與時間賽跑,終於拔得災後重建的“頭籌”。
非常時期必有非常之舉。去年,在黨中央、國務院部署下,全國19個省市與災區建立了對口支援機制。得益於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援,在西方發達國家通常要花費五年以上的災區重建繁重任務,可望在兩年內基本完成。
這是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政治優勢的又一生動體現。
2008年5月15日,在抗震救災最緊急的關頭,溫家寶總理就指出,抗震救災工作是關系全國、關系全局的大事,必須舉全國之力,才能把這項工作做好。
汶川大地震發生後,中國舉國動員,迅速展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救援行動,速度之快、效率之高震驚世界。這種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抗災方式,被國際社會稱為“巨災風險防範的中國範式”。
“全國一盤棋”,很多常規和禁區被突破了。條塊、部門、地域之間不再彼此分割,形成了協同應急的巨大合力。中央政府的核心作用、人民軍隊的關鍵作用、強大國力的保障作用、全民參與的推動作用、媒體輿論引導的凝聚作用,五者整合,展示了我國綜合災害風險防範結構與功能體系的優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