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直面災難,中國收獲啓示(組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5-12 15:18:20  


4月2日,當地群衆在北川老縣城祭奠親人。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老縣城於4月1日至4日解除封禁,北川籍群衆可進入老縣城祭奠在汶川大地震中罹難的親友,前來吊唁的人群絡繹不絕。
 
  國家行政學院副院長袁曙宏將此視為我國制度創新的一個經典範例:“這表明我國行政運行機制和政府管理方式,正在實現向規範有序、公開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轉變。” 

  一個聰明的民族,總是善於從災難和錯誤中汲取新的智慧。只有在實踐中,社會主義制度才能不斷自我完善,使其優越性更加充分地發揮出來。 

  一年來,抗震救災的經驗經過理性總結,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有益養分。最明顯的表現是,我國公共危機應對戰略體系日益成熟。 

  在立法層面—— 

  《汶川地震災後恢複重建條例》的發布,是我國首次針對某一場自然災害的恢複重建專門出台一項法規。 

  2008年12月27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上獲得通過。新法制度設計更加細化,可操作性更強。 

  今年4月9日,擬議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救災條例》公開向社會各界征求意見。 

  在體制機制層面—— 

  應急管理體制機制的健全提上了日程,目標是進一步加強各級應急管理領導機構和辦事機構建設,建立健全統一指揮、反應靈敏、部門協調、上下聯動、平戰結合的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制。 

  防災減災國際合作機制進一步受到重視。汶川地震後,我國首次在重大災害中接受國際援助。目前,甲型H1N1流感疫情正在對人類公共衛生安全構成嚴峻挑戰。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特大自然災害的影響往往具有跨國擴散性,加強應急管理的全球合作至關重要。 

  公共危機社會動員機制成為各界研討的新課題。在汶川地震救援過程中,社會動員發揮了突出作用。政府、企業、非政府組織、公民等力量凝聚在一起,共擔責任,共克時艱。這一成功經驗正在得到總結和提升。 

  應對重大自然災害,是國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國國情、適應時代要求的災害防控戰略體系?人們在實踐中不斷進行著新的探索。 

  災後重建的方式進行了新的嘗試,“多元化”成為突出的亮點。與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包攬災後重建的方式不同,這次災後重建,在群衆自力更生、地方主導、中央支持的基礎上,廣泛發動社會力量投入重建,運用市場杠杆,鼓勵各類企業參與到災後重建中來。這種辦法已經取得明顯成效。 

  災後重建“尊重科學”主綫始終如一。按自然規律辦事的自覺性在實踐中不斷提高,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日益深入人心 

  2008年12月20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圖書館裡,溫家寶總理向同學們講述了他在汶川地震中的親身感受。談到處理堰塞湖我們不得不向外國租用米-26直升機時,他說:“這很刺痛我的心”,“我們應該立志,讓中國自己的直升機能够制造出來。” 

  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實踐,給人們上了尊重科學的一堂大課,使我們對客觀世界規律的認知和把握前進了一步。 

  衛星航拍、生命探測儀、空中通道……和過去的歷次救災相比,這一次,科學技術顯示出了強大能力,成為抗擊天災的有力支撑。 

  掌握科技“武器”的能動因素在人。抗震救災中體現出的科學精神,體現在宏觀層面的指揮、統籌、決策、調配,也體現在洞察排憂解難之中的關鍵環節,體現在對難易輕重數據規模的把握。 

  科學來自於對災難的充分前瞻和估量。“上萬種應急預案是抗震救災的‘第一功臣’。”一位參與應急指揮的人士回憶,在災後交通、通訊阻斷的背景下,千頭萬緒的救災工作之所以忙而不亂,正得益於2003年非典疫情以來各種應急預案的完善。 

  胡錦濤總書記指出:“人類是大自然的一員,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在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實踐中不斷認識自然,在順應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合理開發自然,在同自然的和諧相處中發展自己,是人類生存和進步的永恒主題。” 

  一年來,在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過程中,“尊重科學”的主綫始終如一。 

  2008年底,國家發展改革委批複了中國地震背景場探測工程項目,標志著國家防震減災規劃確定的國家地震安全計劃的實施邁出了第一步。這項工程旨在提高我國地球物理監測分析能力。 

  去年8月,中國地震局對我國地震速報時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震短臨預報仍是世界公認的科學難題,人類無法控制地震的發生。但是,人在地震面前并非無可作為,關鍵是要自覺認識和把握自然規律,按自然規律辦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