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懷勝:“日本近幾個月,它的訂貨量據說是已經降了50%左右,這樣它的利潤可以分析出來,它已經可能是70%、80%的降幅,在這個時候又提起收購的事就有了可能。”
大連機床廠是國內最大的機床生產企業,連續多年銷售收入和產值都在中國機床工業行業排第一位,2008年的盈利超過5億人民幣,在世界機床行業排名第八。
姜懷勝:“我們和前幾位比,從技術上和其它方面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全世界的機床種類有1500多種,而大連機床廠只能生產二三百種,技術、工藝、產品的研發能力在短時間都難以提高,成了企業發展的一個瓶頸,而併購國外的企業可以說是解決這些問題的一個捷徑。在采訪姜懷勝的過程中,記者發現他一直處在一種興奮之中。
姜懷勝:“我們的收購目標是一個比較大的企業,如果一旦(收購)成功了以後,再加上我們現有的規模,可以做到保證進入世界制造企業的前三名,甚至可能達到第一名的程度。”
讓姜懷勝感到高興的還有收購的價格。
姜懷勝:“原來好比我們一個目標企業他可能要價30多億美元,現在可能15億就可以考慮。”
采訪中記者獲悉,在大連目前像大連機床廠這樣的併購項目還有二十幾個正在洽談中。
大連市經濟委員會主任劉岩:“在金融危機的形勢下,我們感覺到,這種重組速度在加快,也對我們的企業實施併購帶來了一種機遇。”
海外併購中,決定成敗的不僅是收購的價格
全球金融危機讓不少中資企業看到了機會,他們希望能够以相對較低的價格,買到國外著名的品牌、銷售渠道和核心技術。
但這些美好的願望在現實中卻往往存在不少障礙,這幾年若幹起看似便宜的海外併購案結局都不太順利,像TCL收購法國湯姆遜、上汽收購韓國雙龍、南汽購買英國MG羅孚等等。看來在海外併購中,決定成敗的不僅僅是收購的價格,還要在一些看不見的地方多下點功夫。
在大連遠東集團,齊樹民告訴記者,在併購格林菲爾德的初期,他們與美國的肯納集團的談判異常艱難。
大連遠東集團負責人齊樹民:“我們談判的最艱苦的地方是在勞動力,勞動力成本的這種轉嫁問題上。”
曾經在美國本土企業當過廠長的齊樹民知道,由於國情的不同,文化背景以及法律等問題,勞資糾紛是關系到企業併購成敗的關鍵所在。
齊樹民:“根據我們的需要,需要一個,雇過來一個。”
除了國外的勞動力讓肯納集團自己解決以外,齊樹民考慮得最多的還是如何利用國內現有的勞動力價格較低的優勢來進行生產,為此,他決定併購以後,將國外的先進設備迅速遷移到國內,進行生產。齊樹民稱之為遠東併購的自創模式。
齊樹民:“把國外的先進的工藝技術,外加它的裝備帶到中國來,在中國實現生產功能,然後利用它的品牌、利用它的銷售渠道在國外銷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