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1年,陳丕顯(右)和胡耀邦(左)在湖北武當山。二人年齡相仿,都是黨史上有名的“紅小鬼” |
文革漩渦中的陳丕顯與胡耀邦
由中共元老陳丕顯之子陳小津撰寫的回憶錄《我的“文革”歲月》日前正式出版發行。該書融會了作者整理搜集的關於“文化大革命”的大量一手史料,並首次向世人披露了上海“文化大革命”初期亂相,真實呈現了胡耀邦、陳丕顯等中共老一輩革命家在“文革”時期鮮為人知的往事。
陳小津的父親陳丕顯,是中共黨史上有名的“紅小鬼”,13歲就參加了革命,曾任共青團中央兒童局書記、上海市委第一書記、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政法委書記、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爆發前後,陳丕顯任上海市委第一書記,身處“文化大革命”風暴中心,與“四人幫”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並身陷囹圄達8年之久。
《我的“文革”歲月》出版後,受到了海內外高度關注。特別是陳小津在船舶航運界的朋友,如台灣“中國航運公司”董事長彭蔭剛,美國前勞工部長趙小蘭的父親、福茂航運董事長趙錫成都一次要走幾十本,分贈友人。現在,這本書早已到了台灣連戰、吳伯雄等人手中,也到了美國國務院的中國問題專家們和哈佛大學的歷史學者們的手中。
江青拉攏陳丕顯“入夥”
特殊的家庭背景及經歷,使陳小津成為十年“文化大革命”歷史的親歷者、見證者和近距離的觀察者,更是很具說服力和感染力的講述者。他說,“我的經歷是唯一的,全國只有一個上海,上海只有一個第一書記,第一書記只有一個長子。我看文革的角度是無可替代的。”
也正因此,《我的“文革”歲月》中許多內容與普通讀者的傳統印象不盡相同。比如對四人幫的核心人物江青,留給世人的普遍形象是一個包藏政治禍心的惡毒婦人。但陳小津從個人經歷客觀記述了“江媽媽的蛻變”,而不再是簡單的符號化。
1950 年,江青到江蘇無錫休養,陳小津時年剛滿5歲,與江青混得很熟,小孩子都叫她“江媽媽”。陳小津回憶,“那時的江青比較隨和,經常用報紙摺成小船、小猴子、小帽子、小鳥什麼的來逗我玩兒,有時還手把手教我摺上半天。高興時,她還拿出蘇聯代表團送給毛澤東的高級糖果,犒勞我一番。江青每次從外面回來,我都會聽她用濃重的山東土話在樓下喊:‘孩啊,我回來了。’”
陳小津說,“我作為一個歷史的旁觀者,現在回過頭來看江青這個人,認為她並非天生就是一個壞女人。文革的爆發,似乎使江青感到是她施展政治抱負的天賜良機。一次又一次激烈的黨內政治對決令她亢奮,一有機會,她就要施展手腕、表現自己,結果一發而不可收拾,最終成了歷史的罪人。”
1966 年10月7日晚,陳丕顯接到林彪老婆葉群的電話。葉群說:“中央要開工作會議,中央和林總、江青對你很關心,希望你能參加。”陳丕顯對葉群的來電很費解,他與林彪、葉群平時幾乎沒有什麼來往,為何突然間如此熱情主動地關心自己?而且還提到了江青。儘管當時很疑惑,陳丕顯還是決定去一趟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