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協調各方利益,○六年十二月國務院特批成立由國家發改委、國務院港澳辦、交通部牽頭的大橋專責小組,隨即於○七年一月召開首次會議,初定大橋主體與口岸、連接線“分拆”融資的原則及社會招標、政府出資支持等多個融資比選方案。其後,經逾一年半“討價還價”,終於去年八月大橋造價增至七百二十億時對外公布融資安排:主體工程採用“政府全額出資本金方式”,資本金以外部分由港粵澳組建的項目法人貸款解決,三地政府還各自負責口岸及連接線的投資。去年十二月,大橋工可報告正式上報中央審批。
確保2016年全線通車
消息人士指出,大橋涉及三地三種制度,在法律法規、建設標準及管理程序上均存較大差異,體現在工程跨界建設、施工、運營等管理方面均存許多需協調解決的難題,因此近日國務院批准的大橋工可報告便單列三千萬元作“三地協調費”,以及一億元“諮詢考察費”,用於項目前期及建設過程中聘請國內外諮詢單位及專家對大橋技術和管理等方面進行諮詢審核,或在工程建設、施工等方面赴國外相關項目學習考察;同時要求三地盡早成立專門機構,加快研究協調解決項目實施過程中可能涉及的法律、法規、技術標準、建設程序配合等問題,並隨著大橋於今年十二月動工,盡快協調確定下一步包括資金安排及建設工期等整體工作計劃,確保主體工程、三地口岸及連接線同步協調建成於二○一五至一六年通車。
46項專題報告厚幾千頁
自二○○四年二月下旬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與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簽署備忘錄,正式牽頭展開大橋工程可行性研究,至今年十月底大橋工可報告獲國務院批覆,耗時超過五年半。參與報告的權威人士對本報記者透露,大橋共完成專題報告達四十六份,厚度達幾千頁;期間參與研究的逾二百五十名頂尖專家均來自內地知名的、具有豐富經驗的國家級單位。
大橋工程規模宏大,區域水文、地質、航運等建設條件複雜,涉及的工程專業面廣,新技術及難點多;而且項目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對三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影響巨大,涉及到的問題多而且新,存在如三地標準的統一、口岸的規劃布置等問題,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將其定位為世界矚目的宏偉工程,將之建成為世界上傑出工程之一,因此對其工程可行性研究要求非常高。
權威消息人士稱,通過現場踏勘、資料收集和徵求意見,特別是在橋位現場實測水下地形二百二十六平方公里,布置九個水文測驗點,完成地質鑽孔四十六個,總進尺達三千六百七十多米,採取原狀土樣及岩石樣等一千三百二十四件,進行標準貫入試驗逾千次,布置物理測線五百多公里,期間研究領域要一再深化擴展,由起初預計的二十九個專題,到最後要完成專題報告達四十六份,囊括交通經濟、工程方案、投資估算、融資研究及財務分析、經濟評價等主要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