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使命的地緣轉移
中俄間越來越緊密的夥伴關係可在海事領域的聯合海軍演習、中國從俄羅斯購置包括海軍艦艇、潛艇和飛機等武器,以及高層海軍交往中都體現得尤為明顯。1999年,兩國海軍進行包括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和中國海軍東海艦隊聯合參與的海軍演習;2001年中俄又舉行了涉及戰略轟炸機的聯合軍演。 2005年,在上海合作組織(SCO)六國安全組織的框架下又舉行了另一次涉及中俄海軍的海上演習“和平使命2005”。演習從俄羅斯東海岸直到中國東北部的山東半島展開。和平使命2007將重點放在打擊恐怖主義上,是一次陸上演習。
有趣的是,雙方利用其各自在亞丁海灣執行反海盜的戰艦裝備於今年進行了一場涉及反海盜、海上補給、實彈射擊的“和平藍盾-2009”聯合軍演。演習意在展示中國更加透明的軍事部署、測試與外國海軍的交流能力以及測試中國海軍執行遠洋水域任務的能力。
向馬六甲海峽沿海地區擴張
中國採取外交手段來降低和處理馬六甲海峽沿海地區友邦的恐懼,從而打消了各國認為北京方面可能在危急時刻部署其海軍護送中國船只通過該海峽的疑慮。
此外,中國反對任何國家以商業過境交通線安全為由試圖在馬六甲海峽部署艦艇的要求。例如,2000年,日本試圖調派艦船在馬六甲海峽為受海盜威脅的本國商船巡邏而遭到強烈反對。相反,中國已經投入了財政和技術以援助周遍國家,改善途經馬六甲海峽的商業過境交通安全。
2005年,在國際海事組織(IMO)雅加達會議上,中國重申了中國支持印度洋沿岸國家加強海峽安全和保障的立場。2005年,中國為印度洋海嘯中受災的沿岸航標指引項目提供的資助,該項目估計耗資27萬美元。
人民解放軍海軍受益於多國演習
積極參與執行多國海上任務演習正在迅速成為中國海軍戰略思想的優先考慮。至少有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因為2004年印度洋海嘯和東南亞-南亞國際災難救援行動。人民解放軍海軍明顯缺乏行動能力,這已暴露出中國這個崛起的國際性大國其海軍能力的有限。結果,中國被排除在包括美國、澳大利亞和印度在內迅速部署船只組織救災工作力量的核心成員之外。在中國海軍在本次救災工作中的缺位也含有由於缺乏與多國部隊合作經驗的因素。
中國海軍積極參與多國演習的第二個理由是,其看好與國際海軍交流操作能力為本國海軍能力的提升作用。此外,參與這些演習能協助海軍摸清國際海軍武器裝備趨勢、收集有關資料和任務執行程序、對海軍作戰趨勢不斷變化的原因以更好地了解等等。
第三個原因是,多國演習有助於向國際社會展示中國海軍的軍事實力和中國海軍工業技術的精進。
不過,中國的確採取的是有選擇性的海事多邊主義。例如,中國沒有參加在紐波特舉行的美國海軍戰爭學院國際海上力量研討會。今年的活動是40周年慶,並為世界海軍和海岸警衛隊首腦提供了一個討論共同關心的問題的機會。2009年的研討會關注的焦點是海上衝突和包括打擊海盜在內的加強海上安全合作的前景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