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事多邊主義的障礙
文章稱,中國在印度洋採取的一些舉措已引起了一些地區大國,特別是印度的非常不安,它能洞悉中國對其進行“戰略包圍”的每一個舉動。印度的戰略家們普遍認為,中國的海軍能力快速增長,並借助在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孟加拉國和緬甸興建的遠洋基礎設施,不久將能在印度洋有效的持續執行任務。
一名中國海軍上將甚至向時任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司令的蒂莫西J.基廷(Timothy J. Keating)建議,說將印度和太平洋劃分為美國和中國各自的負責區域,這更加重了印度的擔心。據《印度快報》07年5月15日的報道,這位中國海軍官員是這樣對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表示的:“你們美國負責夏威夷以東地區,我們中國負責夏威夷西部和印度洋地區。這樣你們就不必遠涉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我們也不需要到東太平洋去。如果你們哪里有什麼事情發生,你可以讓我們知道,如果我們這裡發生了什麼事,我們也會讓你知道”。
新德里還沒有接受中國加入印度洋多邊海事安全機制,如印度洋海軍研討會(IONS)和印度、巴西和南非三方機制(IBSA)的要求,這三個機構在印度洋海事互動方面意義重大。“印度洋海軍研討會”是由33個印度洋沿海地區國家參與的涉及海軍或海上安全的機構,討論包括人道主義援助和整個印度洋地區救災在內的海洋安全問題。根據印度媒體透露,中國海軍曾與印度海軍接觸過,“探討如何將北京方面作為觀察員或准成員”,但是,新德里回絕了這一要求,因為在印度的角度來看,是“沒有理由把中國和印度洋海軍研討會有聯繫起來的,因為該研討會的參與身份嚴格限制在印度洋沿岸的國家”。
三方機制始於2003年,是更廣泛的南南合作的一個分支。雖然成立的初衷並不是設想安全領域的合作,但有關海上安全問題,如海軍間的航海比賽、三國海軍演習和高層次的海軍交流已在不斷的討論中漸露勢頭。中國一直在探討加入三方機制的可能性,但由於印度方面聲稱三方機制的共同特征是建立在西方一套標準和價值觀的基礎之上,以此妨礙中國其中成為一員。
對此,中國巧妙地試圖通過外交手段削弱三方機制。北京採取了一項複雜策略與巴西建立起雙邊軍事關係,而巴西也表示願意幫助中國在“克萊蒙梭”級航空母艦“聖保羅”號上培訓其航母飛行員。根據作者與印度海軍的一些分析師的討論,上述合作很可能是以中國海軍為巴西海軍培訓核潛艇指揮軍官,以及中國參與到印度洋聯合海軍演習的互惠跳板。此外,這些措施會增加中國的軍力投射能力,並可能成為中國頻繁涉足印度洋的催化劑。
在文章最後,作者認為,雖然中國海事多邊主義的海洋戰略以約定合作為前提,但北京正在利用海軍力量實現戰略目標。在沿岸建設的多個遠洋補給基地,不但能使相關國家成為中國印度洋安全架構上的利益相關者,也為中國海軍進入印度洋提供入口和為其持久行動提供了後勤支持。海上多邊主義到目前為止已使中國在該地區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並也將成為中國未來開展國際關係特別是與印度洋沿海地區國家關係的首選戰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