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挨的寂靜終於在當晚10點鐘被打破。廣播裡,歐盟將召開發布會的消息吊足了記者們的胃口。媒體中心距發布廳也就50米,大家都一路小跑過去,希望占到前排的位置。安保人員來了,送礦泉水的服務生也來了,但一個小時過去了,盼望中的歐盟輪值主席國瑞典首相,還是沒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新聞官用甜美的聲音告訴大家,“很抱歉,新一輪的會談開始了。新聞發布會可能會推遲舉行”。記者們在問,午夜前還會有發布會嗎?新聞官攤開手,聳聳肩:“我們也不知道。”
幾乎與此同時,失望的記者們在貝拉中心的電視屏幕上,看到了當天唯一也是最大的新聞:當地時間晚上11點,美國總統奧巴馬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有關協議在對抗氣候變化問題上,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美國在與中國、印度、南非和巴西等國領導人會面後,已達成協議,但沒有法律效力。他表示,沒有一個國家對於協議是完全滿意的,但協議有助各方再在談判上再做進展。
不請自來
這時,人們想起了之前流傳的一個“小插曲”。當溫家寶總理與印度、南非、巴西三國領導人開會協調立場之際,美國總統奧巴馬突然不請自來,直接進入了會場,於是開展了五國的商討,並最終取得共識。
美國單方面宣布這條消息後,77國集團主席盧蒙巴.迪亞平來到媒體中心,激動地表達了不滿之情:“這不是遊戲的終結,在未來的六個月到一年,我們將繼續談判。”
與此同時,記者們也試圖找到和美國達成協議的國家代表,希望從多方證實這個消息。凌晨1點多,在會場的吸煙區,中國記者“堵”住了中國代表團於慶泰。前一天上午本報記者在大廳邂逅他時,於大使還顯得精力充沛,但此時看起來頗為憔悴。他從煙盒裡拿了根煙,吸了幾口後便掉頭走向全會會場,沒有回答記者的任何提問。在他旁邊,恰好站著聯合國負責經濟與社會事務的副秘書長沙祖康,見到閃光燈,他也轉身離去。
凌晨2點,瑞典首相賴因費爾特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走進了發布廳。或許因為太勞累,巴羅佐失手差點把水杯打翻。他直言,對協議沒有達成約束性的減排目標表示失望,不過有協議總勝過沒有協議。
虛虛實實
氣候談判中,各方在圍繞著減排目標、資金援助等問題討價還價。談判中,小島國的哭訴也好,非洲國家代表的憤然離席也好,各個利益集團之間的爭吵也好,雖然引人注目,但這些表象的背後,是各國關於能源創新和經濟發展空間的博弈。
在這場關係到未來發展空間的“大戰”中,常被解讀為是三大集團之爭:歐盟;以美國為首的,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的“傘形集團”;包括中國、印度、南非、巴西在內的“基礎四國”及77國集團在內的發展中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