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學者早就呼籲盡快化解“春節危機”。作為中國最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春節承載的內容其實博大豐饒、趣味盎然,現代都市居民太需要具有獨特的審美意義、觀賞價值和傳承價值的民俗春節,需要把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多方面展示的民俗,哪怕這已經是一種新民俗(如在外吃年夜飯等),總比現在的“剪斷歷史”要好得多;當然,隨著時代發展,傳統年味亦可以讓位於新興年俗,關鍵要看如何在創新基礎上推陳出新,既要繼承傳統,又不能受制於傳統,應結合當下的流行時尚、區域特色,創造新的能為更多人接受的年俗文化。而不是放任春節在消費主義的高歌猛進中徹底喪失自我。
人文學者裴鈺認為,春節雖然早就是一個“世界性”節日,但在對外傳播中往往成為純粹娛樂性質的嘉年華和狂歡沙龍,被庸俗化了。春節的文化影響力其實就是它所蘊含的中華信仰和價值理念,而遠不止於舞龍舞獅、餃子鞭炮這些簡單的符號。必須明確,“世界性”的春節其實並不專屬於中國,它必須平等地與他國分享“中華文明”,尊重他國的漢文化習俗和漢文化傳統才有望使其枝繁葉茂。
裴鈺說,如果把“春節”放入“世界體系”概念之中,春節文化就像一個立方體,形成一個三維坐標系:X軸,代表中國的春節文化;Y軸,代表中華文化圈所包括的國家和地區;Z軸,代表春節作為民俗的歷史傳承。幾百年來,隨著中國自身的春節文化不斷豐富和演變,“春節”文化這個立方體越來越宏偉壯闊,但它絕非孤立,總是與儒家文化、漢字、傳統信仰等一起構建成中華文化的整體形象。春節的人文感染力應源於中華民族特有的價值體系——擁有使用漢字的歷史和現實、尊重儒家文化和價值觀念、擁有春節等傳統節日和習俗;春節的文化力還需要被重新樹立和廣泛推廣。“日本、韓國、越南、東南亞及世界各地的華人聚居區,儒家文化、漢字、春節三者同時並存,並且世代相傳,這才是完整意義的春節‘文化力’。”裴鈺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