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價暴漲的另一面,則是中國部分城市土地出讓收入迅速飆升。 |
去年夏季開始籌備婚房的“80後”白領周劍濤,至今未如願。每天在“搜房網”上逡巡的他,焦灼不安地對記者說,房子在這個時代,幾乎成了改變人命運的東西,有人為此失去愛情,也有人留住愛情,卻成了“房奴”。
在上海,周劍濤這樣的年輕人被稱為“夾心層”,家庭條件無法一次性承擔市中心商品房的首付,同時又不夠資格申請廉租房或新試點的經濟適用房。
據統計,2009年1-11月,全國住宅銷售均價達到4600元/平方米,比2008年均價上漲了1000元/平方米,為住房制度改革以來漲幅最高的一年。其中,深圳、杭州、南京、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房價漲幅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房價暴漲的另一面,則是中國部分城市土地出讓收入迅速飆升。來自中國指數研究院的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70個大中城市土地出讓金共計10836億元,比2008年增加140%,比2007年增加49%。其中,北京市土地出讓金收入928億元,占北京市政府公布的去年地方財政收入2026.8億元的比重達45.8%。
“泡沫遲早會被擠掉,必要時還需‘壯士斷腕’,克服GDP增長對房地產業的依賴症。”參與上海住房保障體系探索性研究的上海市政府參事彭鎮秋說,中國政府所期待的GDP,是綠色GDP,這意味著人民幸福指數與GDP增幅應當成更緊密的正相關。
“住房,在中國傳統思維中,是安全感的象徵。”彭鎮秋分析,當教育、醫療對於普通民眾而言仍需高額費用,當養老等一系列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夠完善時,住房作為一種“保障”,對於13億國人而言,意義遠大於“住房儲蓄”和“炒房投資”。
曾經擔任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的他預計,在十一屆人大三次會議上,將有更多代表呼籲抑制投機,竭力解決“夾心層”、尤其是年青一代的住房保障問題。
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上海東華大學經濟發展與合作研究所所長嚴誠忠教授也指出,就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而言,過度依賴土地出讓和房地產投資得到的GDP,一定不是“可持續發展的GDP”。
嚴教授說,在普通民眾看來,有了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等試點之後,大家更期待政府能推出具有一定普適性的住房公共租賃制度,代表、委員們也將在“兩會”上繼續關注。
種種跡象表明,各地政府已經充分意識到,在2009年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下,城市土地資源稀缺與“地王”頻現,城市化進程中民眾對住房的“剛性”需求與“樓市”投機心理膨脹,已成為糾結於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脈絡的兩組尷尬症候。
從2009年底開始,中國從房地產信貸、保障住房、土地供應等多方面對樓市出手調控,並不斷加大政策力度。在上個月發布的一份被稱為“國十一條”的房地產調控文件中,政府要求加強房地產信貸風險管理,增加住房建設用地有效供應,“二套房貸首付款比例不得低於40%”,並提出“防止境外熱錢衝擊我國市場”。
剛剛過去的農歷春節,杭州、蘇州等城市已出現商品房連續多日“零成交”。年初短期“冰凍”的樓市,是愈打愈漲,愈打愈熱,還是預示著中國將逐步脫離房地產業的“糾纏”,走上健康、均衡的發展道路?無論是在高房價下掙扎的中國城市居民,還是關注中國經濟走向的各界人士,都期待在2010年得到一個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