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書畫收藏家、評論人菱子認為:“畫廊沒有定價能力,畫家定價不實、虛高,投資者不知道應該如何買畫,也不知道怎樣賣畫。中國畫廊如果不改變這種代銷、掙差價的生存狀況,必然要退出市場。”菱子稱:“‘代理人制度’是畫廊發展的大方向,畫家與畫廊雙方要講求真誠合作,互相信任。畫廊要專業,並具備強大社會關係網,服務範圍應包括策展、宣傳推廣、尋找客戶、藝術指導、市場方向把握等等。”
不過,對於代理人制度,市場上也有反對的聲音。“我非常認同‘畫家應專心畫畫,經營交給代理人’這個觀點,但中國的畫廊尚不成熟,實力不夠,不能解決畫家的後顧之憂,這是不可忽視的問題。此外,計劃往往趕不上變化,如何及時地、恰到好處地平衡畫廊與畫家之間的利益分配,值得深入思考。”朱頌民一句話道出了眾藝術家的心聲和訴求。
相關報道
去年書畫拍賣市場一片繁榮
吳彬《十八應真圖卷》(明)成交價達1.6912億元;徐揚《平定西域獻俘禮圖》(清)拍得1.344億元;曾鞏《局事帖》(北宋)以1.0864億元創下單件中國書法的成交紀錄;《宋諸名賢題徐常侍篆書之跡》(宋、元)被“搶”至1.008億元——剛剛過去的2009年秋拍,人們似乎又看到了2006年的繁盛景象,各路拍品頻頻飆出高價,僅單件過億元的拍品就達到了4件。
“個別高端藝術品拍價飆升,是投資理性的表現,是貴得有道理。而低端藝術品的價格則變動不大。”廣州市藝術品拍賣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何向民告訴記者,在2009年全球金融海嘯餘波未過之時,歷經時間考驗的古畫及名家精品價值得到進一步確認和放大。在拍賣行,可供藏家選擇的拍品很多,競價過程公平、公開,藏家以合適的價錢淘到自己喜愛的藝術品的機率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