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請稱呼當代藝術家——商業明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3-02 00:12:32  


 
  儘管擁有藝術收藏,成為比在銀行的保險櫃里擁有實際的現金更酷的事,但如何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做成功的收藏家,已經成為“藝術投資者”們亟需思考的“經濟問題”。 

 請稱呼當代藝術家——“院士”

  對於中國當代藝術家們而言,頂著玩世不恭,標榜著反叛的“前衛藝術”的光環成為商業明星是過去10年的收獲,那麼向體制內靠攏,成為其中一員就是2009年底的另一次“轉型”,從商業藝術到官方藝術,左右逢源,腳踩多頭船。

  2009年11月,北京成立了中國當代藝術研究院,“薈萃和集結了國內一流藝術家的明星陣容”,由羅中立任院長,蔡國強、方力鈞、張曉剛、曾梵志、汪建偉、王廣義、徐冰、許江、韋爾申等20多位藝術家成為該院首批聘請的專家。羅中立在成立典禮上致辭時稱:“中國當代藝術研究院定位於以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為根本,立足於當代,秉承多元化的當代藝術的價值尺度,構建能體現時代創新精神和當代文化維度的價值評判體系。中國當代藝術研究院的成立,正是為了推進中國當代藝術在研究、創作、推廣等方面以全新的方式展開。”

  在“當代藝術”的旗號下,藝術的批判性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當代藝術“官方化”在中國的名正言順。在“院士”代表們的網絡訪談中,五位“院士”一致認為在體制里應該繼續保持藝術家的獨立性,認為儘管換了旗號和身份,但自己的獨立性、藝術追求和人格都不會受影響,似乎除了換個旗號多個身份,其他一切照舊。

  然而,一個立場性很強的旗號和身份的改換,對藝術而言,這是本質的改變。

  這次的轉型是給西方評論界的一個莫大諷刺,他們所推崇的中國當代藝術中的玩世現實主義和政治波普原來並不像他們自己解釋的那樣是為了對抗國家意識形態,在金融資本和官方權力的共同作用下,或許不過是一種“壞孩子要糖吃”的巧妙手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