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來五年中國將開啟經濟與社會的雙重轉型,部署中國經濟社會從外需向內需、從高碳向低碳,從強國向富民的三大轉型。 |
中評社香港3月13日電/2010年是中國“十一五”收官之年,起草和編制下一個五年發展規劃已列入今年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今年下半年召開的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預料將提出“十二五”規劃綱要的有關建議,為下一個五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繪制路線圖。
文匯報報道,從國務院多部門前期調研透露的信息看,未來五年中國將開啟經濟與社會的雙重轉型,以轉變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為主線,部署中國經濟社會從外需向內需、從高碳向低碳,從強國向富民的三大轉型。
“十二五”規劃的起止時間為2011年至2015年。按照歷史經驗,規劃編制工作大體包括前期調研、編制起草、論證銜接、審批發佈四個階段,目前第一階段業已完成。“十二五”規劃是中國在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後制定的第一個五年規劃,也是進入下一個甲子年的新發展規劃,應對中國日益凸顯的結構失衡、貧富差距大等問題將成為制定規劃的重要著眼點。
國家發改委宏觀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在接受採訪時指出,“十一五”結構調整目標料難實現,轉變發展方式進展緩慢,投資和出口仍是中國經濟的主要推動力,經濟增長嚴重依賴要素投入,增長效益提高不明顯。貿易順差巨大,國際收支失衡,龐大的外匯佔款導致貨幣發行量激增,引發資產價格泡沫風險。
經濟轉型意義 等同改革開放
王一鳴認為,此次國際金融危機後,國際經濟環境發生了自“二戰”以來最深刻的變化,外需難以恢復到危機前水平。因此,“十二五”期間必須有效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減少經濟增長對外部需求的過多依賴。同時工業佔GDP的比重也達到極限,“十二五”期間工業化亦很難再提速,規模擴張的工業化模式必然要讓位於質量提升的增長模式。
“如果說改革開放是中國的第一次轉型,那麼下一個五年將要開始第二次轉型。”王一鳴認為,“十二五”中國應謀劃從經濟大國轉變為經濟強國,必須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以及社會結構轉變,從而為中國下一個30年的發展尋找新動力。
國家發改委宏觀院最近一份“十二五”規劃研究報告提出,城鎮化將是“十二五”期間帶動經濟增長、抵禦國際經濟不穩定、改變國內不平衡發展現狀的重要動力。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劉鶴此前曾提到,“最為可喜的是,在推動城市化發展的問題上,各方面終於獲得共識”,城市化將是中國短期宏觀經濟政策和未來中長期政策的重要結合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