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廳內一處名為“輝煌的‘無用之物’”的屋子裡,陳列的物品見證了這段歷史。其中有16世紀利瑪竇出生地的油畫,拉斐爾、提香等大師的佳作,還有當時歐洲人使用的箱櫃、彩陶墨水瓶盒和紙張盒等生活用品。中國元素漸漸地加入進來,唐伯虎、杜堇、李岳芸等人的水墨畫,景德鎮的青花瓷器以及佛造像、印章、飾品等與西方藝術品相得益彰。
利瑪竇來到中國,以上流社會感興趣的西方自然科學作為“敲門磚”,除了《聖經》,還帶來自鳴鐘、西洋琴、地球儀、天球儀、羅盤、日晷、放大鏡、望遠鏡等。利瑪竇用漢語撰寫書籍,介紹西方自然科學成果和思維方式,他和徐光啟一起翻譯的《幾何原本》,引進了西方自古希臘而來的邏輯思維和用“公理”、“定律”確切證明命題的數學方式。他帶來的《坤輿萬國全圖》展示了歐洲大航海的地理髮現和精妙的繪圖技巧。他還是中國宮廷的第一位外籍音樂教師,帶來了古鋼琴,獻給皇帝《西琴曲意》,教太監們彈奏8首配上中文歌詞的鋼琴曲。利瑪竇等人還直接培養了中國最初的西洋畫家。
中西交流 前景寬廣
展覽結束處陳列著一幅利瑪竇油畫像,栩栩如生,睿智的目光炯炯有神。這是利瑪竇指導一位中國畫師利用西方油畫手法創作的,或許是中國人創作的第一幅油畫。利瑪竇去世後,這幅畫像被運到羅馬,這次是400年後首次回到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