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13日電/正如《雙城記》所描述:“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廟堂之上,“好”和“壞”在兩會代表們的激辯中被定義。
《21世紀經濟報道》報道,普遍觀點認為,此次國際金融危機是加速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強勢企業轉變發展方式的最佳時機。於是,併購重組、淘汰落後產能、調整結構等經濟手段以前所未有的頻率和力度出現在兩會議題中,其主角就是國企。
“在去年這場國際金融危機中,我們企業有哪些進步、有哪些提高?全球經濟終究要復甦,我國大規模的基建投資高潮也會過去,到那個時候,我們企業會是什麼樣子?應該是什麼樣子?”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國瑞的連續發問,足以讓所有企業家自審。
這不僅是中國鐵建的課題,也是擺在所有中國企業面前的課題。
圖轉型
國務院國資委近日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1月,中國企業實現利潤743.3億元,同比增長200.7%。2009年度,中國企業全年實現利潤近8000億元,超過去年水平。在金融危機的大勢衝擊下,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中國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稅費總額均實現同比增長。
回想1998年,全國的國有資產一年利潤總額只有213億元,2/3以上國有企業虧損。“救國企於瀕死”,成為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後期最為引人注意的話題。在當時的“救國企運動”中,國家的注資、國際國內資本市場的融資、債轉股、中央儲備金、貼息貸款,國家花了2萬多億元,可謂是舉國之力了。
2003年,國資委成立後,以中國企業為代表的國有企業度過了五年的幸福時光,無論是營業收入、利潤還是管理,都成為歷史上成長最快的時期。從2003年至2007年,中國企業利潤由3006億元突破1萬億。國企利潤占所有國有資產總利潤的80%,成為國企軍團最強勢的符號。
從10年前的奄奄一息到如今的“國企時代”,國企改革的成果已經洗去了民眾艱難的記憶。“兼並重組”、“資產整合”、“消除壟斷”是國企改革的主題詞,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提高國企自身盈利能力、做大做強是國企改革的目標。
然而,李國瑞提出的問題核心則是:我們的企業足夠強大了嗎?“作為一名中國企業的負責人,應該看到五年之後怎麼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