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28日電/《環球時報》報道,西南大旱仍在一步步吞噬著五省的稻田。與此同時,一份7年前就發表的報告正在互聯網上引起熱議。
這份題為《氣候突變的情景及其對美國國家安全的意義》的報告,由美國全球商業網絡咨詢公司(GBN)於2003年10月發布於其公司網站上。報告是美國國防部出資10萬美元委托該公司完成的。報告用上百字篇幅對中國當前的氣候做了如下預言:“中國南部地區在2010年前後將發生持續整整10年的特大乾旱。2010年以後,中國北方水患不斷,南方一片乾旱……”
GBN的報告是一些科學家通過對格陵蘭島冰芯樣本的分析,對歷史上氣候變化的情景進行了細致回顧而寫成的,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
一家美國商業機構7年前就注意到了中國的氣候變化,及其可能帶來的經濟及環境後果,這的確是個“驚人”消息。網絡上開始冒出各路“氣象專家”,對此發表評論。有的說,報告對乾旱位置的預測有誤,實際受災地是西南;也有的說,信息準確度和可靠性值得推敲;還有的認為是巧合。
更值得我們深思的可能是,7年前,中國一些氣象專家就看了這份報告,國內媒體也做了報道,甚至部分氣象官員也收到了報告。
近年來,中國的氣象投入並不少。以內蒙古為例,從2008年開始,相關項目總計投入7158.34萬元。但總體看來,這些投入主要還是用於短期的預報。根據中國氣象局有關領導的報告,中國氣象投入產出比從上個世紀90年代的1∶40提高到目前的1∶50。其中產出的來源,主要是全國各類電視頻道播出的天氣預報節目以及超過900萬的手機短信接收氣象服務的用戶。對比之下,對氣候變化中長期的研究分析是我們的薄弱環節,而這就不僅僅是氣象部門一家的責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