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傳統文化與中國外交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4-16 00:05:43  


  中評社北京4月16日電/時下國際輿論掀起一股“中國熱”,大談“中國強硬論”、“中國傲慢論”、“中國必勝論”,儼然將中國描繪成“唯我獨尊”的“強權”形象。實際上,強硬、傲慢及必勝主義這些歷史上西方帝國的普遍特征對中國並不適用。

  一國對外政策,既取決於國際形勢的變化和國家利益的需要,又是其歷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現。作為文明古國,中華文明長盛不衰,中國外交萃取了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民族“貴和尚中”的思想和智慧。 

  中國人講中庸。中庸思想是儒家傳統的哲學精髓,指天地萬物運行的內在規律,也是一種君子修養的至高境界。“中庸”的要義即“執兩用中、不偏不倚、適可而止、過猶不及”。中庸思想使中國文化成為一種節制內斂和自我平衡的文化。中國外交的根本方針是“和平共處”,中國界定其與世界的關係為“互利共贏”,中國認為朝核、伊核等地區熱點問題要“協商解決”,中國呼籲發達國家應主動致力於與發展中國家“共同發展”。保持平和心態、兼顧各方關切、尋求利益平衡都是中國外交運用中庸思想的寫照。

  中國人崇和諧。在中國古代,“和”即“和美”、“調和”、“和諧”、“和睦”,兼具於美學、社會學和政治學意義。《禮記》說“樂者敦和,率神而從天”,講禮樂的教化功能;《論語》有“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講人的內在修養;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講人際關係狀態;《尚書.堯典》有“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則指國際關係準則。歷史上和諧思想對中華各民族的涵化、融合曾發揮重要作用,今天中國外交中“睦鄰友好”、“求同存異”、“強不淩弱”、“尊重世界多樣性”等政策主張則是通向“和諧世界”理想的可行之路。

  中國人不尚武。老子講“聖人之德,為而不爭”,與世無爭方有國泰民安。《孫子》說“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以非武力方式達成政治目標才是最高理想。墨子主張“兼愛非攻”,號召人類社會應以博愛之心取代干戈殺戮。荀子則提倡以德懷人的“王道”,反對以力服人的“霸道”。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絕不重蹈歷史上西方列強崛起擴張的老路,絕不搞軍備競賽,國強不必霸。中國在周邊採取“睦鄰、安鄰、富鄰”政策,在國際上主張通過外交途徑和平解決爭端。“零和思維”害人終害己,“你活我也活”的雙向思維才能實現合作共贏。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