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9日電/相隔兩千年的時光,作家王蒙和老子、莊子三重唱了,他們的人生經驗、社會經驗、政治經驗、情感經驗彼此驗證與補充著。
19歲時,王蒙寫出激情洋溢的小說《青春萬歲》。
75歲時,他開始體會《老子的幫助》和《莊子的享受》,以老辣文筆來總結他豐富一生的起伏、得失和成敗。
中間相隔的半個世紀裡,他當了八年共青團幹部,二十年右派,十年的中央委員和三年多的文化部長。“部長作家”是他的獨特標識。
《王蒙自傳》出版時,王蒙袒露創作初衷說這是在細說自己在歷史中扮演過的種種角色。他覺得發行方在這本自傳的封底上所寫的一句話很好:一個人的國家日記和一個國家的個人記憶。
法國《解放報》曾經請世界各國的作家回答過一個問題:為什麼寫作。老作家巴金和丁玲的回答,都是把寫作跟拯救和喚醒民眾脫離黑暗的現實作為寫作的理由。而王蒙的回答是:因為生命短促而美麗。“當時還有一句沒有說的話是:再不寫的話,什麼都留不下了。”時隔多年後,在接受《小康》記者採訪時,他說他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沒有變化。
青年人有利齒,但要積攢更多花生豆
多年來未變的,還有王蒙在各個時代,總能最先表現出對文學新生力量的接納和積極態度。比如上世紀90年代的王朔、王小波,和這個年代裡的韓寒、郭敬明。2004年,一個網名叫“忽如遠行客”的名不見經傳的女孩寫了一本《誤讀紅樓》,對作者一無所知的王蒙欣然寫了一篇熱情甚至驚喜的評論:青春與時尚的《誤讀紅樓》,其間的“誤讀”“頗有大氣,不拘一格,振聾發聵,言前人所未言,堪稱啟人心智,動人心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