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以人民幣升值來抵禦通脹的說法是否能夠站得住腳呢?是否符合中國的實際呢?首先,當前中國發生內生性通脹的可能性不大。儘管中國2月CPI 漲幅加快,但主要原因在於春節因素和去年對比基數較低兩個方面。同時為管理好通脹預期,我國貨幣政策已經根據國內經濟的實際情況進行了微調,向市場釋放出進一步緊縮的信號,今年開始已經兩次調高銀行準備金率,目前調控效果正逐漸得到發揮。可以講,在短期內,發生通脹的可能性很小。而目前全球產能過剩,西方國家失業率進一步增加,再加上美元強勢,限制了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空間,因此通過人民幣升值來對衝輸入型通脹壓力也沒有太大必要。總之,一是我國的經濟統計數據顯示,目前還沒有出現通脹,二是為管理好通脹預期,中國政府有著一整套的應對措施。
由此可見,通過匯率政策調控中國經濟的方法,目前並不具有唯一性和絕對性。相反,如果人民幣大幅度升值,還將使中國面臨較大的通縮風險,在國內產能過剩、內需尚未明顯啟動、產業升級前景不明的情況下,即使是漸進性的升值,也應該對升值速度和升值幅度相當謹慎。
因此,筆者認為,這次美國就人民幣匯率問題向中國施壓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而並非經濟復甦的實際要求。美國的強硬態度部分源於其出口戰略的調整,將經濟問題政治化,是歷屆美國政府的習慣做法,已經不是什麼新的手段。對於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我們應該充分考慮各國經濟發展對世界經濟的影響,通過強壓使貿易夥伴的貨幣大幅度升值,以達到減少自己貿易逆差的目的,隨意將經濟問題政治化,才是違背經濟規律的“操控”行為,才是我們應該警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