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27日電/聯合早報刊登國大東亞所所長鄭永年的文章指出,政府可考慮建立兩個房地產市場,即一個主要由政府規制的房地產主體市場和一個主要由市場調節的商品房補充市場。由政府規制的房地產市場必須成為主體市場,主要是因為考慮到中國的社會現實因素(例如人口多和老齡化)和住房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商品等。
文章說,多年來,中國房地產象脫繮的野馬,能量之大使得其每每能夠輕易超越政府所設置的種種“障礙”而自由奔馳。中國政府在經歷了種種挫折之後,最近終於出台了強有力的經濟甚至是行政措施,希望能夠控制住高漲不下的房地產價格。但是,過去的經驗告訴人們,現在所採取的這些舉措儘管必要,但仍然屬於“控制”手段,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如果不能建立一整套新的制度,搞不好一段時間之後,又會恢復到過去的老樣子。如果要有效解決房地產問題,必須在控制的基礎上,實現中國房地產的徹底轉型,規制和引導房地產走上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之所以說轉型,是因為房地產改革絕對不是要回到過去,既不是回到計劃經濟,一切由政府分配,因為國家分配制度不公平也不有效,也不是繼續任新自由主義主導下完全由地方政府和開發商支配房地產市場。無論是政府完全主導的市場還是市場完全主導的市場,就房地產而言,都不可持續。
中國需要一個新型的房地產市場,是政府規制(而非控制)和市場調節相結合的市場,其目標是可持續發展和有效實現人民應有的居住權。
房地產也是社會泡沫
房地產轉型是中國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在經濟上說,如果房地產泡沫得不到遏制,人們擔憂中國會步日本和美國的後塵,演變成為經濟或者金融泡沫。房地產也是社會泡沫。如果居民的居住權被剝奪,社會穩定就會失去基礎。同時,房地產也不可避免地給政治帶來負面的影響。這不僅僅表現為政府和人民之間的衝突,而且也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製造緊張關係。在越來越多的地方,因為政府無力解決好住房問題,居民對政府的抱怨越來越甚。
在房地產領域,各級政府和資本者一樣貪婪。當政府成為房地產問題的一部分的時候,社會對政府的不滿自然可以理解。同時,在很多城市,土地財政已經成為地方政府的命脈,地方政府瘋狂攫取當地的土地資源。因為任期制,地方官員往往抱著“我任後,哪怕洪水滔天”的心態,只有眼前利益,而無長遠利益觀。經常的情況是,幾屆政府就可以耗盡地方土地資源。人們不知道,未來的政府“吃”什麼。等到土地資源消耗完之後,地方政府和人民之間、中央與地方之間的衝突在所難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