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要清楚認識到,政府規制並不是要回到計劃經濟的時代。房地產是社會政策,但社會政策的實施要引入市場因素,市場仍然是配置和提供住房的最有效的機制。同時,政府規制也並不意味著“一刀切”。房地產市場要根據市場的需要提供適合各個社會群體收入水平的住房。在這些方面,中國可以從西方(如歐洲的一些國家)和亞洲(如新加坡)學到很多有用的經驗。
政府規制的房地產市場也可以盈利
要改變的觀念是,政府規制的房地產市場並不是說不可以盈利。各級地方政府總是錯誤地認為造廉價房或者廉租房是虧本生意。這從現在的政策設計來看可能是這樣,但實際上則不然。政府規制的房地產市場也同樣可以盈利,只是盈利的水平不像完全由市場來主導的市場那樣高。在社會成員的基本的居住權實現了之後,地方政府也通過住房稅等來增加地方收入。
另一方面,因為人員(尤其是專業人才)的流動和經濟全球化等因素,中國也必須建立主要由市場來調節的商品房市場。不過,這一市場比例會比較小。即使是這個市場,實際上也不會完全自由放任。例如,各地為了競爭人才,地方政府必然會干預控制市場價格,為投資者和人才改善住房環境。很簡單,房價過高,就會失去地方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和投資者。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住房制度是任何社會國家建設的重要一部分。現代國家強調的是公民的國家認同,而國家通過各種方式實現最低限度的居住權對公民的國家認同尤其重要。顧名思義,“國家”就是由“國”和“家”組成。沒有“家”哪有“國”?在儒家社會,“國”只是“家”的延伸。住房為“家”之基礎,只有解決了“家”的問題,社會成員才可以發展出強大的國家認同感。從微觀來看,住房也是社會穩定與和諧的基礎。儒家經典強調“有恒產者有恒心”就是這個道理。中國只有培養出一個強大的中產階級之後,社會才會具備穩定的結構性條件,而實現住房權是造就中產階級的最重要的一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