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內戰及其延續中的兩岸政治關係
--關於兩岸政治協商起點的探討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5-15 00:20:17  


 
  上述中國內戰及其延續,對於兩岸之間政治互信和政治交往的重大而深刻的影響的分析,是對過去六十多年的,以及當前的事實的確認,同時也是對未來可能的事實的預示。可以肯定,只要中國的內戰沒有結束,上述影響就必將繼續存在,並進而對兩岸政治關係和整個兩岸關係形成無法回避的重大不利影響。這是這場內戰做為“中國的內戰”的特點決定的,除非內戰結束,否則就將是無可避免的。

  正視中國內戰尚未結束的現實探討兩岸政治定位穩步推進兩岸政治協商

  在兩岸經貿關係實現機制化、規範化重大發展的同時,兩岸政治關係發展全面滯後的狀況,已經受到廣泛關注。兩岸的學者對於改善和發展兩岸政治關係,已提出很多意見和建議。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存在明顯分歧,這很正常,表明十分需要對之進行全面、深入地研究。分歧集中於,對兩岸關係現狀的認定、對兩岸政治定位的判斷,以及如何進行兩岸政治協商。這些也就是需要全面、深入研究的重點問題。

  認定兩岸關係的現狀,是正確判斷兩岸政治定位、推進兩岸政治協商的前提,實際上就是改善和發展兩岸政治關係的起點,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關於兩岸關係現狀的認定,儘管大陸學者之間、台灣學者之間都有很多不同意見,但最重要、最深刻的分歧,還是整體地集中表現於大陸學者與台灣學者之間。實際上,大陸學者和台灣學者對於兩岸關係現狀的認定,主要都通過對於兩岸政治定位的判斷而具體表現。大陸學者關於兩岸關係現狀的認定、對於兩岸政治定位的判斷,概括地說,集中於對於“一國”的強調,諸如“球體理論”、“一國兩地區”等等。這種認識和判斷,明顯反映了大陸方面,對於台灣島內政局變化不確定性的深切擔心。坦率說,大陸方面的擔心並非沒有根據。

  台灣學者對兩岸關係現狀的認定、對兩岸政治定位的判斷,概括地說,集中於對兩岸“對等”和台灣“獨立主權”地位的強調,實際就是突出兩岸的差異,強調台灣的“主體性”。“台獨”分子所謂的“兄弟之邦”論,“遠親不如近鄰”論等不必多說,即便被認為,也自認為“偏統”的意見,如“大屋頂理論”、“一中三憲”論等,在深層次上,實際都是立足於強調台灣的“主體性”。

  需要重視的是,2008年3月以來,馬英九先生先後六次提出處理兩岸關係的“十六字箴言”,其中的後三句、十二字,每次都有所調整,反映了對於兩岸關係及其發展認識的不斷深化,唯獨第一句的“正視現實”四字始終保持。在對“正視現實”做說明時,馬先生強調,就是“中華民國是獨立主權國家”。這一說明,正是台灣學者相關認識,最集中、最直接的表現。大陸學者與台灣學者關於兩岸關係現狀認定,以及對兩岸政治定位判斷的明顯分歧,清楚反映了前述兩岸政治互信十分薄弱,特別是兩岸之間存在不同原因的強烈不信任的狀況。顯然,只有建立兩岸之間的政治互信,才能對兩岸關係現狀的認定、兩岸政治定位的判斷形成共識,從而奠定改善和發展兩岸關係的基礎,並啟動這一進程。

  兩岸關係不只是簡單的大陸“和”台灣,更重要的還是大陸與台灣之間的相互聯繫、影響。同時,兩岸關係又是動態的概念,具有歷史和現在的內涵。兩岸關係的現狀,或者說必須正視的現實是,雖然已經延續六十多年,但中國的內戰尚未結束,兩岸一直處於內戰導致的敵對狀態。由此可以判斷,兩岸的政治定位就是,中國內戰的敵對雙方。這一認定和判斷,大陸和台灣應該都接受,至少不會,也不能反對。因為,這一認定和判斷完全符合事實,既符合歷史事實,也符合現在的事實。事實是,迄今兩岸沒有簽署結束內戰的法律文件,甚至除以談判破裂告終的,1949年4月北平和平談判外,至今沒有再舉行過和平談判。同時,雖然1979年以來,兩岸之間的軍事對抗已明顯緩解,但始終存在,而且還幾次出現高度危險的局面;2008年5月以後,雖然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歷史新階段,但兩岸敵對狀態沒有結束,敵對實際上繼續存在,如台灣堅持對大陸的各種限制、堅持對美軍購等。

  所以,兩岸之間的敵對狀態,從1946年,特別是1949年一直延續下來,並沒有因為台灣島內政局變化、執政者更迭而改變。承認、接受這一完全符合事實的認定和判斷,將可以分別消除大陸方面和台灣方面的相關疑慮和擔心。對於大陸方面,關於“中國內戰”的認定和判斷,實際就是將兩岸關係置於一個中國框架之中;對於台灣方面,關於“內戰雙方”的判斷和認定,實際就是將兩岸置於“對等地位”,因為內戰雙方雖有勝負之分,但只要內戰尚未結束,雙方的地位就肯定是“對等”的。但是,這一認定和判斷能否被大陸和台灣接受,關鍵還是兩岸能否建立政治互信。沒有政治互信,任何認定和判斷都不可能被大陸和台灣共同接受。必須有效消除大陸和台灣各自對於對方的不信任,才能建立兩岸之間的政治互信,即大陸方面須有效消除台灣方面對於被“矮化”、“吞併”的恐懼;台灣方面須有效消除大陸方面對於“台獨”的擔心。為此,不僅需要言論,更需要切實的行動。

  對於中國內戰尚未結束,兩岸仍然處於內戰導致的敵對狀態的認定,以及大陸和台灣是中國內戰敵對雙方的判斷,既強化了兩岸進行政治協商的必要性,也強化了兩岸進行政治協商的可行性。如果兩岸繼續長期處於敵對狀態之中,兩岸經貿關係決不可能持續、健康地發展。這就決定了,雖然兩岸關係的發展應該,也需要“先經後政”,但決不可能“只經不政”、“永遠維持現狀”,而必須政經發展相互協調、相互促進。

  同時,上述認定和判斷,實際上給出了兩岸進行政治協商的,最可行的路徑,即以兩岸建立軍事互信為開端,進而協商終止敵對狀態,最終簽訂和平協定,結束中國內戰。這三大步驟是通過和平談判結束內戰的必由之路。在實際推行中,這三大步驟可能有部分交錯,但基本順序應該得到確認和保證。這一路徑符合改善和發展兩岸政治關係的大方向,又明顯地堅持了“先易後難”、循序漸進,因而必然切實可行。做為發展兩岸關係最核心的內涵,改善和發展兩岸政治關係,推進兩岸政治協商,必須更堅決地做到既要有緊迫感,又要不急不躁,上述認定和判斷的確定,必將對此提供可靠、有效的保障。

  一年多以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呈現的良好勢頭,正在為結束中國內戰創造有利條件。兩岸經濟合作的規範化、機制化,兩岸文化教育交流的緊密化、深刻化,以及兩岸人員往來的雙向化、便利化,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減弱了內戰的氣氛,甚至很多人已經不再感覺到內戰的存在。這雖然不符合中國內戰仍在持續的事實,但卻為通過和平協商結束中國內戰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可以認為,正在形成六十多年來,結束中國內戰的最有利時機。應歡迎和珍惜這一時機,並且積極促進這一時機的完全形成,最終結束中國的內戰,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堅實基礎。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0年5月號,總第149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