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國經濟結構的失衡和矛盾經歷了一個長期積累過程。2001年加入WTO把我國帶入全面開放的新時期,我國對外經濟的後發比較優勢得到了全面體現。從1990年到2009年,進出口總額從1544.4億美元增加到22073億美元,連續16年出現貿易順差,我國取代美國成為全球吸引FDI最多的國家,從一個可以封閉的“小國”經濟迅速成長為一個對全球經濟產生重要影響的開放型 “大國”經濟。從2005年開始,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依次超過英國,德國,直逼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汽車、鋼鐵、煤炭、水泥、化肥、棉布和大部分主要農產品的產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一位。能源消耗、發電量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
另一方面,上世紀90年代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體系的崩潰,從根本上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形成了一霸多強的政治格局。以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新經濟,讓美國經濟實現了連續十年的高增長。這兩件事使美國滋長了其獨步天下的野心。但是,2001年之後互聯網泡沫的破滅、9.11事件和中國加入WTO,打破了世界政治經濟的既有格局,擊碎了美國單極世界的夢想。連年的反恐戰爭不僅消耗了美國的政治資源,而且消耗了其經濟資源,巨額的軍費開支讓美國背上了巨額財政赤字的負擔,外債急劇擴張。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崛起和美國的傳統製造業競爭力相對下降,迫使美國的生產線向中國和其他國家轉移。製造業轉移使美國產業空洞化現象日益嚴重,失業率居高不下,政府稅收銳減。由於服務業的相對封閉屬性和人口流動的限制,美國必須倚重高科技產品的出口和持續的創新能力。但是,技術創新和技術革命有周期性和階段性,期冀美國不斷發動像計算機和互聯網這樣的技術革命顯然是不現實的
最近,種種跡象表明,我國在傳統製造業領域保持比較優勢的同時,在某些美國、日本和歐洲等國家具有比較優勢的高科技領域正在發起挑戰,戰略性新興產業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我國在高速鐵路領域經過多年的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吉利收購沃爾沃100%股權標誌著我國民營企業在掌握世界汽車領先技術方面跨越了一大步;我國已經開始研製大飛機項目研製並取得初步進展,如果在這方面有所突破,則美日歐等發達國家的高技術產品的生存空間將受到進一步的壓縮。
由此看來,中美兩國的經濟結構性矛盾是顯而易見的,中國的國力和產品競爭力相對上升,美國的傳統優勢和生存空間受到擠壓,美國人危機感在上升,這種危機感正是敦促人民幣升值的動因之一。
大國匯率的經濟學邏輯
當前國際經濟失衡有著極其複雜的歷史背景,不是某個國家單方面因素造成的,也不是短期內造成的。中國的外匯儲備積累到現在規模花費了10多年的時間,而在這10多年時間裡,正是美國房地產泡沫的形成時期,是美國反恐戰爭和巨額財政赤字形成時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