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10日電/台灣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邵宗海8日在聯合早報發表文章說,“雙英辯論”之後,民調顯示馬英九贏了這場辯論,台灣民眾對他的支持度與滿意度跟著揚升,這不僅說明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可行性加強了,而且對內“五都選舉”的發展、以及對外“兩岸關係”的推進,也有極大的助力。特別就後者而言,北京正在注視著這個“對手”的潛力發揮。
與此同時,大陸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也持續攀升。5月1日,上海世博會開幕;而之前幾天,世界銀行中有關營運與貸款的業務的投票權,已將中國提升到4.42%,僅次於美日躍居為第三大股東;而甫才發表的《2010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已經透露中國的國家競爭力2008年在G20國家中排名第九。
台灣政治定位問題將再浮現
文章稱,面對既合作又有競爭的“對岸”,台北當然不能掉以輕心。特別是ECFA簽署之後,政治議題將不可避免,兩岸在政治談判時的彼此定位問題勢必又將浮上台面。
下面是大陸最新的情勢的發展,顯示北京對“台灣政治定位”問題已有“思想解放”的趨勢,值得大家關注:
曾經擔任過中共國台辦副主任,也曾經是大陸海協會副會長,與台灣進行談判交手多次的唐樹備,雖然已經從所有官職上退休下來,但在2006年4月曾經兩度在廈門及北京發表《兩岸在政治關係定位上的衝突及建立兩岸和平穩定關係前瞻》一文及相關言談(參見2006年4月10日《福建日報》的報道《海峽兩岸論壇在廈開幕》)。該文雖無令人驚訝的“創新觀點”,但值得肯定的,是唐樹備能開創風氣之先,敢在公開場合以退休的高階涉台官員身份談“兩岸關係的法理定位”,不僅有其指標性,也有其主導性的影響力。
而人民大學教授黃嘉樹在這方面更是擊中要害的說出大陸學界對台的研究“要創新”,也就是要“開拓新的研究領域,研究新問題,包括突破原有的一些‘禁區’”。黃嘉樹更進一步建議:“學術研究不應有任何禁區,但政策研究則不得不有禁區”,可謂將大陸內部的研究心態說得淋漓盡致(參見海峽信息網,《大陸學者論文首見中華民國》,2009年11月15日)。
兩岸對政治關係認知分歧很大
文章稱,到底大陸是否在進行“中華民國”地位的研究?這項研究進行到什麼程度?這涉及到信息的開放與否,很難得到確實答案。不過當然不能光是看到大陸退休高官以及學者都已經開始對過去禁忌的話題展開大鳴大放,大談正視“中華民國”地位的問題,就認定政策有所轉變,實際上此問題已在過去的中共重要文件以及領導人談話中窺見端倪。
但是,正如唐樹備所言,“兩岸對兩岸政治關係的定位,認知還有很大分歧,兩岸政治關係還未發展到雙方同意或接受把這種關係固定化、法律化的階段”。如依據這段話,北京對於“中華民國”政治定位,應該還沒有到完全定案的地步。
如果再與2000年《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白皮書所陳述的北京對“中華民國”的立場做比較,就更能見到新跡象的意義。白皮書上面說明“國民黨統治集團退據台灣以來,雖然其政權繼續使用‘中華民國’和‘中華民國政府’名稱,但它早已完全無權代表中國行使‘國家主權’,實際上始終只是中國領土的一個地方當局”,這樣的立場與觀點,很難讓人相信北京中南海的領導班子,會在短短期間之內,改變原先唯我獨尊的心態,而在對“中華民國地位”問題上,作出更善意的回應。
不過,2008年年底胡六點提出後,胡錦濤指示,兩岸現狀是“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同時又暗示兩岸的政治定位“可以就在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展開探討”,這談話,目前已廣泛地在中國大陸的涉台系統中被點讀。這也就是說,北京必須在進入政治談判之前,耍確定對台灣的“政治定位”。所以大陸學界及智庫為了協助當局來思考“定位問題”的突破,勢必要進行更深入一層的研究與探討,而“中華民國”就是其中一項的課題。在胡強調兩岸目前是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現狀又是“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當然,“中華民國”定位問題在前述“思想解放”的現象之後,更加活潑地湧上台面。
文章稱,因此,台北必須要先有初步因應的方案在手,否則北京一旦宣示對“中華民國”的事實認定,台北顯然將會無從適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