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初期,為了儘快改變中國經濟總量小、社會物資匱乏、人民生活水準低下的落後狀況,中國不得不把經濟增長速度看得更重一些。由於中國勞動力成本低廉,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以及外匯儲備的成倍增加,很大程度上與此相關,對此“比較優勢”不應簡單否定。
但另一方面,也必須冷靜地看到,時至今日,在人民群眾生活向全面小康邁進,國內外環境發生劇烈變化的情況下,建立在這種優勢上的經濟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重要途徑之一就是加快轉變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
目前,中國經濟發展整體上還處在“要素驅動型”而不是“創新驅動型”階段,資源消耗過大,科技貢獻率低,加工貿易佔主導地位,人民群眾的勞動報酬和福利水準較低。數據顯示,雖然近些年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但居民分配份額卻不斷下降。1993—2007年,中國居民勞動報酬佔GDP比重由49.49%降至39.74%。而勞動者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2000年至2007年的8年間下滑了11.7個百分點。
要想改變當前的這种經濟社會狀況,重要途徑之一就是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在根本上依靠自主創新。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要靠自主創新,提高傳統產業科技含量要靠自主創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要靠自主創新,培育自主品牌、增強出口產品競爭力要靠自主創新。
只有加快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富士康之類的企業才能逐步擺脫“代工出口”的從屬地位,一步步轉型升級,而不是簡單的異地轉移。正如深圳市政府新聞發言人李平所說:“希望富士康科技集團妥善處理危機,把解決危機的過程作為加快轉型升級、提升管理水準的契機,實現更好的發展。”
強調自主創新,就要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和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就要加強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和保護。中國政府提出,到2020年實現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目標。目前距此目標完成時間表只剩不到十年的時間,而需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