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的規劃很長遠,目標明確,提出了地上和地下同步進行的概念。”這讓薑言正很感慨,目前中國的許多城市,都是小區或者道路建成了,才想起地下沒有鋪設管道,不斷地挖,被民間笑稱“扒路軍”。
1905年,雨污分流的下水道投入使用。備忘錄顯示,光本年度,就“鋪設了670米的水泥下水道,2296米的蛋形型材管水泥管道,1144米的陶管管道,將116座樓和院落接入了下水。”
在青島市博物館2樓,一段在城市管網改造中挖掘的蛋形型管材,已經作為文物展出。蛋形型管材截面形似鴨蛋,高約80厘米,寬約40厘米。上寬下窄的設計,保證排水通暢,污水無法積存在管內。管道的上半部分是水泥,下半部分則在水泥上貼了層瓷瓦,可以起到防腐蝕的作用。
姜言正說,通過比較可知,德國人修建的管道,比如今城市大多數管道胸徑都寬大。現在城市的問題是,“道路太擁擠了,不可能加大管道胸徑專門用於排水。”他建議,可採用另一種方法,多建水處理廠,加大污水分流。
網絡上有研究者指出,實際上,這截貼上了德國製造標簽的管道,完完全全是“MADE IN CHINA”,採用的材料是地道中國生產的,施工的工人是地道的中國人,當時在青島的德國人,除了住別墅的就是住軍營的,基本上沒有什麼做基礎工作的技術和施工人員。他們所帶來的,只是認真而又富有遠見的設計理念,以及為達到設計目的而嚴守的施工質量而已。也許這才是,我們和一百多年前的德國人之間存在的差距。
據報載,前幾年青島城市施工,在老城區挖出的一段德制下水陶管居然砸不破,而後期的管道已經銹跡斑斑。包括古力蓋,德國時期的至今完好如初,並且設計巧妙,不易被盜。這成為德國製造質量可靠的又一佐證。
類似的細節還有,德國製造的雨水管道帶有反水閥,這樣一來雨水衝刷的臟物只能進入雨水鬥,而不會進入管道,因此不會造成管道堵塞,臟物也便於清理。管道堵塞的少,古力冒溢的就少。反水閥還能避免管道里的臭氣散發到空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