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貿易共同體
針對台灣在兩岸政治關係中的現狀,遠東60周年白皮書“兩岸統合與和平發展”主題中分析,台灣目前仍面臨有形實力不對稱、無法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機制、國際組織參與受限、兩岸認同折裂等問題。白皮書建議,除了透過兩岸政治協商,建立兩岸基本互信外,台灣應該以累積自我實力為首要目標,在經濟整合上,則主張共同體式的統合更優於自由貿易的整合。
儘管2008年5月馬英九上任後,兩岸關係已有改善,且外交也“休兵”,但白皮書指出,兩岸基本互信仍然無法建立,致使兩岸關係無法朝正常化方向穩定發展。而隨著中國大陸經濟快速發展,近年逐漸和平崛起,在國際間的政治、金融、經濟權力地位快速提升,致使兩岸間產生權力高度“不對稱”的現象。
在國際參與層面,白皮書指出,兩岸政治權力不對稱,使得台灣有關“主權”的主張一直無法受到國際的承認,台灣也一直難以“國家”的名義走入國際社會。為了促進兩岸關係的正常化,北京方面應考慮適時展現善意,在聯合國內若干非政治性國際組織主動促成台北以特別身分加入為“觀察員”。
在自我認同上,白皮書分析,兩岸認同快速“折裂”(指重疊認同降低,但尚未斷裂),導致台灣內部虛耗、阻滯進步。台灣主體意識已成為台灣主流。然而,中國大陸隨著經濟發展,對追求統一有更多的籌碼與自信。兩岸對於未來選項看法的不同,民進黨堅持尋求“台獨”,中國國民黨“不統不獨”,中共堅持“統一”,使得兩岸與國際關係存在根本矛盾。
白皮書稱,中國大陸經濟與政治力量愈大,台灣民眾愈感受到可能被統一的恐懼。在民進黨及台獨人士眼中,北京任何的“惠台措施”,也有可能被詮釋為“賄台措施”,而歸結為“經濟統戰”,目的在吞併台灣。“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在台灣遭到質疑與反對,正是這種恐懼心理的反射。
對於以上的兩岸現狀難題,白皮書建議,首先應透過兩岸政治協商,建立兩岸基本互信。兩岸有高度的經貿與人員互動往來並不表示兩岸的政治關係就可以改善。政治關係還是需要政治性的解決。
從ECFA在台灣受到質疑可以看出,如果兩岸政治協定無法達成,任何一個經貿協定都有可能受到政治上的質疑。
在區域經濟整合上,白皮書認為,相對於東亞國家積極推動整合,我政府由於兩岸關係無法正常化因素,被迫排除於東亞經濟整合之外。此一情勢對台灣固然極端不利;事實上,對大陸也談不上有多大好處。
在經濟整合的方式上,白皮書認為,共同體式的統合優於自由貿易的整合。透過“共同體”的統合方式,才應該是台方最好的選擇,因為它不是主、從關係,而是平等、合作的關係,這也是台灣朝野少有的共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