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精英還是民眾,不論醫學手段還是信任手段,保護健康是端午節發生的根本原因,端午習俗中的信仰方式,給人們提供了巨大精神支持
中國夏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名重午節、重五節、五月節等。
端午一詞,源於古代的幹支記日法。按照幹支記日法,共計5個午日:庚午、壬午、甲午、丙午、戊午。每個月包括兩個午日,端午的字面意思就是五月的第一個午日。不過,這個節日最早直稱五月五日,端午一詞的最早文獻記錄是晉朝周處的《風土記》。後來,幹支記日法被數字記日法取代,節期就定在五月五日了。
重午的意思是“午月午日”。夏歷建寅,即把初昏時刻北斗星柄指向天空寅辰的月份定為歲首,即正月。正月為寅月,五月就是午月。五月午日,就是午月午日,故名重午。重五,是因為重複了兩個五。後來端午節成為五月最大的節日,故名五月節。這跟中秋節又名八月節是同一道理。
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一個普通的日子為什麼被冠以惡名呢?按照百姓的生活經驗,此時氣溫驟然升高,各種毒蟲如蝎子、蜈蚣、蛇、蚊子等蠢蠢欲動,對人類健康、尤其是兒童健康造成嚴重威脅。由現實危險上升到信仰層面,一些人相信此時瘟神會作惡。上升到哲學層面,陰陽哲學認為,五月正當夏至,白天最長,陽氣最盛。陰陽二氣爭鬥激烈,宇宙喪失平衡,邪氣叢生,危害生命。
端午節被定為“惡月惡日”可以提醒大家關注健康,是合乎科學道理的。陰陽哲學的解釋不盡符合科學,後來就逐步淡化。而瘟神信仰,是古人對瘟疫的終極解釋。因此,所謂“惡月惡日”的說法,主要還是基於人體健康受到威脅而來的。
為應對這個危險時刻,人們採取各種行動。《禮記.月令》說,此時需要齋戒,禁止在南方用火,還要登高辟邪。《夏小正》說,五月要用蘭草水沐浴。這些是知識分子的舉動,百姓則采集藥物防病治病,把蝎子、蜈蚣、蛇、蛤蟆和壁虎定為“五毒”,警告孩子躲避。
有些措施是信仰性的,譬如手腕上纏五色線,門上掛艾草或菖蒲。不論精英還是民眾,不論醫學手段還是信仰手段,都是要保護健康。這是端午節發生的根本原因。這些不斷重複的措施,就成為端午習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