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產業從業人員分布圖 |
中評社北京6月17日電/光明日報報道,紅紅火火發展的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量究竟有多重?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的作用會有多大?怎樣用數據去度量和描述文化產業?這值得思量,也值得期待。
長期以來,“數據缺失”是文化產業的一個“軟肋”——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形象描述多,實際數據少。這不僅對宏觀決策難以提供參考依據,也難以為業界研究提供數據支持……
其實,早在2004年,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關於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的要求,國家統計局牽頭組成了課題組,提出了《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此分類標準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文化統計的口徑比較接近。在2004年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和2008年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中,也以此為標準,收集了大量文化產業第一手數據資料。
近日,國家統計局對這兩次經濟普查的數據進行了系統整理和權威解讀,讓我們從這場“數字盛宴”中,了解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軌跡,把握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脈搏。
文化產業“盤子”有多大
文化產業到底包括哪些?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統計標準——歐盟的文化產業統計包括了建築學;加拿大的文化統計包括了建築和設計;澳大利亞的包括了設計和體育;而美國,文化產業更是“巨無霸”,是包括藝術、休閑和旅遊、體育、信息和通信的“大文化”,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能達到50%以上……
那麼,中國的文化產業採用怎樣的統計口徑,整個文化產業的“盤子”有多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