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妾髮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幹里,兩小無嫌猜……”很多人知道這是詩仙李白膾炙人口的《長幹行》,知道“青梅竹馬”、“ 兩小無猜”的典故出自南京長幹里,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長幹里不僅是大詩人的靈感之源,更是中國佛教發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一塊寶地。
長幹里與佛教結緣的歷史極為悠久。早在公元248年,印度高僧康僧會得到東吳孫權的支持,在長幹里創建了中國南方第一座佛教寺院———建初寺,並且建造了第一座阿育王塔。佛教在中國南方的勃興由此發軔。
建初寺在東晉時改稱長幹寺。東晉孝武帝寧康年間,高僧劉薩呵在此發現佛祖真身舍利,以及佛祖發、爪(頭髮與指甲)等聖物,轟動南北。長幹寺從此被佛教界廣泛認可為中土19份真身舍利的瘞藏地之一。這批舍利就是此次請啟出的10枚“感應舍利”的源頭。其後寺內陸續建起兩座阿育王塔。中國歷史上崇佛最力的皇帝梁武帝對長幹寺進行過大規模擴建。公元537年,梁武帝下令對長幹寺雙塔進行改造,第二年九月改造完畢。梁武帝將舍利及爪、發等物分為兩份,分別放入兩塔地宮之中。據記載,舍利入藏之後,當天夜晚兩塔頂部同時大放光明。
隋唐時期,長幹寺逐漸破敗。唐長慶四年(公元824年),時任潤州刺史的李德裕將長幹寺阿育王塔地宮打開,從中發現了21枚舍利。李德裕將其中的11枚遷往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在北固山甘露寺建塔供奉。這些舍利以後一直留在鎮江,成為甘露寺鎮寺之寶。1960年這11枚舍利被考古發掘出土。而另外的10枚則被留在原地,成為長幹里佛教復興的基礎。
北宋大中祥符年間,埋藏在長幹里地下的佛祖舍利經常顯靈,全城僧俗民眾屢生感應。這就是其後10枚真身舍利被稱為“感應舍利”的原由。金陵高僧可政法師將此事上奏給當時的宋真宗,真宗派人調查後認為屬實,下詔重修長幹寺,並興建九級佛塔。真宗親自為塔賜名“聖感舍利塔”。在此次重建過程中,從北印度來華的高僧施護將他帶來的佛頂骨舍利捐獻給長幹寺,瘞藏於新建的寶塔地宮之中。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真宗根據他的新年號,下詔將長幹寺改稱為天禧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