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姐的觀點其實在廣州人當中很具代表性。在網上發起繪制特色書店地圖活動的方元先生表示,他覺得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什麼叫做“淘書”了。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各種新書都能像在飯店點菜一樣,直接從網上買到;小型實體書店和各種二手書店的減少,也有直接關係。文津閣的陳老板說,國內其他城市,尤其是南京等地,隨處可見不少有品質的小書店,高校附近更是書店的聚集地。對於像廣州這樣的大城市來說,沒有個像以前的中大西門文化街那樣的地方,實在是太可惜了,也很不可思議。
生存艱難
除了中大西門文化街,天河廣州購書中心五樓也是廣州另一個民營書店集中的地方。但即使在這樣一個旺地,有購書中心的客流帶動,自從2002年購書中心四樓搬到五樓後,已陸續從40多家關剩20多家。
購書中心:第一批書店個體戶
必得書店是購書中心五樓的知名書店之一,其創意總監王擊凡認為,聚集在大型書城的好處,就是有助於發揮各家書店的優勢和特色,方便讀者選購,實現一站式購書。但書城的租金成本,卻也越來越難以支撐。
“現在的書店做不下去了,整個行業都在萎縮。”這是學聯財經書店老板老蔡見到記者的第一句話。老蔡告訴記者,他1989年開始入行,是廣州第一批書店個體戶。今年以來,他的書店都在倒貼錢,等12月租約到期就打算關門了。老蔡指著對面一家書店說,那家店以前賣考試書籍,最近關門了。“現在這一層的書店,有一半是虧的,剩下的勉強持平或稍有盈餘。明年會有三四家書店會關門吧。”說完,老蔡吐了一口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