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22日電/人民日報文章說,近日,大城市如何“說話”成為不少人關注的熱點。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應該怎樣看待普通話和方言的關係,“漢英”問題該如何對待,未來一代該如何選擇……
日前,在青海西寧市召開的“第七屆中國社會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180餘名海內外的語言學家就大城市的“說話”問題展開討論。
方言會成為“絕唱”嗎?將產生大量新“方言”
不論是廣州“粵普之爭”還是“上海話”風波,面對外來文化和強勢語言的“入侵”,當地居民都表現出焦慮和擔憂:千百年傳襲下來的“說話”方式,會成為“絕唱”嗎?
事實上,隨著全球一體化,語言的多樣性正在遭到嚴重破壞,全球每年平均消亡的語言有數十種。據預測,在21世紀末,全世界約90%的語言可能被強勢語言取代。而幸存下來的,則將是那些大國的國語或與外界長期隔離的小方言。
更令人擔憂的是,全世界仍有兩三千種語言沒有詳細的記錄,而這些語言可能在幾代人以後就會消亡。專家們認為,語言資源的消逝,必將導致全球多元文化的逐漸消退,從而使人類失去彌足珍貴、多姿多彩的傳統文化、思維和表達方式。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已經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但對語言多樣性的危機我們重視得還很不夠。
全球如此,那中國語言多樣性的未來又如何?專家們指出,少數民族語言大多將瀕危或消亡,能長久保存的將是文字。歷史較長的民族語言將繼續存在,如藏語、蒙古語、維吾爾語等。大多漢語方言瀕危或消亡,能長久保存的將是幾個大城市的方言,如上海話、香港和廣州粵語等,同時還將產生大量新的“方言”,即地方普通話。在未來,漢語方言的差異只是口音不同,而非不能溝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