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泛化’相對應,民族問題也在不斷被‘強化’,人一出生,就被確定為某一民族身份,以後的學生證、身份證、工作證都要填上民族身份。結果是,這個人一生的入學、升學、就業、升遷,都和民族身份掛上了鈎。”
“這樣不利於一些民族問題的解決,更重要的是造成了人們民族意識的增強,甚至高於公民意識、國家意識,不利於各族人民對中國、中華民族的身份認同。利益上的衝突也很容易上升為民族問題。” 齊清順說,他贊同張春賢入疆後採取的高調發展民生、低調處理政治民族問題的舉措,尋找各族人民的共同點,將思想統一到經濟發展、民生上。但是,他也希望對“三化”問題予以解決。“比如公務員,有些職務等同於民族世襲,讓漢族和少數民族都不開心,這是制度上的問題,光靠經濟發展無法解決。”齊清順說。
“根本的調整還在於民族政策。”齊清順說,“我們的民族政策,例如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民族優惠照顧政策,幹部培養政策,都是解放初期定下來的,但是現在幾十年過去了,國家的經濟、社會、人口結構、民族關係等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民族政策卻一直沒有適當調整,來適應社會發展,這才是釀成新疆種種民族問題的根本。特別是‘7.5’事件,應該借此機會,對我們的民族政策進行總結和反思,與時俱進,而不僅僅是關心經濟層面的調整。”
但民族政策的調整顯然是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中央政府現在能做的僅僅是艱難調整利益分配格局,傾聽底層窮人的聲音,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基本的民族制度無法改變,但操作層面的政策是可以先調整的。”齊清順說,比如,教育、計劃生育、幹部選拔等優惠政策的適當改革。
事實上,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框架下,數十年來的優惠照顧,給當地民族帶來了什麼,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最大的三項照顧,計劃生育的寬容、教育考試的加分優惠、幹部選拔任用的傾斜,越來越讓當地漢族人的不滿溢於言表的同時,也並沒有從根本上改善少數民族的生存境況。不加節制的生育、升學考試的優惠、幹部任用的民族劃界甚至限制了進步,並不是促進民族整體活力的根本之途。
縱觀中央的“治疆之策”,從維護社會穩定到促進新疆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穩定與發展的主線條始終貫穿新疆的各項工作,中央對新疆的定位也非常明確,是保持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個省區。
或許可以這樣解讀,在全國各地援助新疆的大好局面下,張春賢面臨的是一個充滿希望,又問題重重、有別於內地省區的複雜社會。從現有的治理思路來看,經濟上高調富民,文化、政治上低調調整,恐怕是最現實的路徑。在這一路徑下,維持新疆的長治久安,將是張春賢對新疆各族百姓、對整個國家最大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