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5年,陳垣在勵耘書屋題寫條幅。
|
中評社北京8月6日電/陳垣,這個曾經在史學界如雷貫耳的名字,對於如今的人們來說,已經有些陌生。作為北師大的老校長,學校內有陳垣雕像以及不少以“勵耘”命名的建築和出版物。“勵耘書屋”是陳垣書房的名字。不過,現在你去學校問問那些年輕的大學生,他們往往流露出“陳垣是誰”的困惑。
作為一個史學大家,他沒有那些廣為流傳的坊間小段子。有些人知道,毛澤東主席曾在國宴上向人介紹“這是陳垣先生,讀書很多,是我們國家的國寶”。不過大多關於他的軼事,都是和他怎麼教書、怎麼做學問聯繫在一起的。和這個時期的眾多大家不同,陳垣是靠著《書目答問》和《四庫全書總目》啟蒙,自學成才,沒有留學列國的背景。他身上有很強的戰鬥因子,反抗過清朝、北洋軍閥、日偽政權。但是說起他的學問,沒有人不嘆服。陳寅恪就曾說過,他平生最佩服的是王國維和陳垣,陳垣學問踏實,德才兼優。
陳垣不抽煙、不喝酒、不看戲、不看電影,連茶也不喝。雖然收入不菲,但生活節儉,最大的花銷就是買書和字畫。1971年他離世的時候留下大筆財富,全部捐給了國家,包括4萬多册線裝書、清代學人手稿和字畫1000多件(其中有董其昌的字畫一二十件,隨便一件在今天就值幾十、幾百萬元)、稿費4萬元……
無形的遺產當然更多。除了那些石破天驚的史學專著,陳垣還花費大量精力編撰出不少工具書,澤被後世。他總結出很多讀書和研究學問的方法,到現在仍有指導意義。
今年是陳垣誕辰130周年,在對他或贊嘆或“遺憾”時,也許我們應該回到他的年代、他的經歷、他的內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