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蔚民自曝中國社保“短腿”
人民網-《國際金融報》報道,8月23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在北京舉行了第四屆中國社會保障論壇,此次論壇以“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收入分配改革、新農保等問題成為專家們熱議的焦點。
盡快彌補制度缺失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在昨日的論壇上指出,應當把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更加突出的位置,而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諸多任務中,要把盡快彌補制度缺失作為優先目標,因為相對於其他矛盾,一部分社會群體沒有基本保障的制度安排是最大的不公平。
中國人民大學鄭功成教授認為,當前收入分配領域的突出問題是普通居民與勞動者收入低、不同群體之間收入差距大、收入分配秩序不規範,而這三大問題均與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和欠公平有直接關係。因此,應重新認識社會保障制度的收入分配功能,並加快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的步伐。
“我國目前社會保障全口徑支出約相當於GDP的6%左右,較之發達國家差距很大;另外,我國社會保障支出占國家財政支出的比重約為12%左右,高收入國家普遍在35%甚至45%以上,中等收入國家也普遍在25%甚至30%以上。”鄭功成指出,社會保障支出在GDP、財政收入中比重的偏低,以及社會保險覆蓋面的有限,是導致居民收入低、勞動者報酬低的重要原因。因此,從現在到未來10年,宜大幅提高全口徑社會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大幅度提高財政性社會保障支出占國家財政收入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城鄉居民尤其是低收入群體與普通勞動者的社會保障水平。
制度尚存四空白
尹蔚民指出,目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體系仍存在4個空白點:即城鎮非就業的老年居民沒有基本的養老保障制度,在新農保制度開始試點後,這一群體的問題凸顯出來;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仍實行原來的單位退休養老制度,與社會化的社會保障要求不相適應;各項社會保障制度之間還缺乏順暢銜接的機制,勞動者和公民在制度轉換上還存在障礙;補充性的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相對緩慢,不能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等。
他指出,針對這些缺失,要加快健全社會保障制度。一是結合新農保推進情況,在適當時機制訂實施城鎮非就業居民養老保障制度,並逐步實現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的統一。二是在總結試點經驗基礎上,統籌考慮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三是落實社會保險關係跨地區轉移接續辦法,並制訂完善城鄉相關社會保障制度的銜接辦法,減少制度轉換障礙,確保參保者的合法權益。四是實施更加有力的支持政策,大力發展補充性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
在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上,據介紹,下一步將對城鎮就業群體,重點做好農民工、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從業人員、靈活就業人員的參保工作;繼續解決體制轉軌的歷史遺留問題,全面落實關閉破產企業退休人員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政策,將未參保集體企業職工和原“家屬工”、“五七工”等納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將企業“老工傷人員”全部納入工傷保險統籌管理;對目前實行自願參保原則的新農保、新農合以及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通過強化政策激勵,引導符合條件的群眾積極參保、長期參保,並對殘疾人等困難群體參保給予更多支持;還將完善被徵地農民的社會保障政策,實行先保後征,切實保障其合法權益。
新農保問題突出
自2009年底啟動試點的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簡稱新農保)受到了試點地區廣大農民的普遍歡迎,至今年4月底,首批試點地區共有5199萬人參保,平均總參保率超過60%,有1633萬60歲以上農村老年人開始領取基礎養老金,但專家們也看到了新農保推進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
“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基金的安全營運和保值增值面臨較大困難,在強調嚴格監管條件下,農村社保基金的顯性風險較易控制。但在通貨膨脹的潛在壓力下,農村社保基金的隱性貶值風險問題則尤為突出。”西南財經大學林義教授林義昨日指出,隨著試點範圍的擴大,參保農民日益增多,新農保基金規模的擴大,農村社保基金的投資和保值增值問題將成為制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關鍵性約束條件之一。實際購買力與貨幣購買力之間事實上的反差,使社保基金面臨不斷貶值的較大風險,使參保農民的長期繳費意願大為降低,影響農民對新農保制度的信任,從而形成潛在的農村社保基金管理和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可持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