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專家還認為,哈夫病如果確實是因為小龍蝦死亡變質而帶來的細菌毒素導致,那麼這種疾病的病原實際上是在食品加工過程中產生,因此消費者只要注意飲食習慣,即使目前醫學領域仍然沒有找到這種致病細菌毒素,也完全可以預防哈夫病。
【同期】華醫學會神經科分會肌肉病學組委員 袁雲
那麼都是應該注意這個加工環節,吃這個東西要吃新鮮的東西,別吃壞的東西,從這個角度講,那麼能解決這個事,我覺得是能防止這個現象的發生。
【正文】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近年來,我國因為像南京消費者這樣吃小龍蝦等動物產品而吃出來的疾病並不在少數。2006年,北京的一家酒店經營涼拌福壽螺,由於廚師在加工過程中未徹底加熱,沒有殺滅螺肉中隱藏的廣州管圓線蟲的幼蟲,造成廣州管圓線蟲病暴發,當時僅北京診斷的患者就有160人,衛生監督機構調查確認的病例138人。而在更早前的2003年,導致非典肆虐的原因,也被一些專家認為是部分消費者亂吃了身帶薩斯病毒的果子狸所致。專家介紹,這種被大眾俗稱為吃出來的病,在醫學上有一個專有名詞,叫食源性疾病。
【同期】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何忠傑
凡是跟吃入食物進入之後,引起體內的感染或者是一些中毒因素導致的一些疾病,都叫食源性的疾病。
【正文】
食源性疾病按照發病機制,可分為感染性疾病和中毒性疾病,一些腸道傳染病、人畜共患傳染病、寄生蟲病等,就屬於感染性疾病;像我們常見的食物中毒、化學性有毒有害物質導致的疾病,就是中毒性疾病。專家介紹,食源性疾病在臨床醫學表現中,主要有3大特征。
【同期】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教授 何忠傑
第一就是我們本身去吃的東西,本身吃的東西我們還是選擇它是衛生清潔、可食用的,但是這個食用的這個東西,它本身不帶病,可是它作為一個媒體,它把一些致病因素攜帶起來了,所以我們在吃它的時候,把一些致病因素帶到我們體內。
第二個特點,確實就是在我們食用的這些食物當中,包括小龍蝦本身或者是一些其它食物的本身,它就導致我們人體的這種疾病,比如說同樣一個因素,在有一個人群,他不得病,但是有一個人群吃了它,可能就會表現出一種疾病來。
第三個就是說,吃了這些食物,這些中毒的因素,這些致病的因子,對人體產生了作用,那麼出現了感染,或者重的一些中毒了,它的後續就會出現表現,這幾個特點就是說是食源性中毒的一個基本的表現。
【正文】
記者在調查中得知,目前食源性疾患的發病率位居各類疾病總發病率前列,是當前世界上最突出的衛生問題。
專家介紹,由於食源性疾病發病率高,而且有可能直接威脅人的生命安全,當發生食源性疾病時,及時治療成為挽救生命的關鍵。特別是在發現疾病後的10分鐘之內,更是被專業人士稱為救治的“白金十分鐘”。
【同期】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教授 何忠傑
那麼我們打了一個120或者是一個急救系統,往往在10分鐘左右可能慢慢這種專業人員才能到來。那麼這段空白的時間,我們叫它白金10分鐘,我們應該抓住這個專業人員不能到來的這個白金10分鐘,自己做一些自救互救的處置,比如說把這個吃進去的這些含毒性的食物把它吐出來,我們採用一些引吐的方法,用手指輕輕刺激我們的舌根部,同時頭彎下來,把食物把它吐出來。這樣的話到達醫院或者是120到來的話,我們也為他們後續的治療創造一個好的一個基礎。
【演播室】
專家指出,面對食源性疾病公眾也不必恐慌,應該理性面對,食源性疾病是可防可控的,消費者也大可不必因噎廢食。但是另一方面,面對頻發的食源性疾病,我們作為消費者也應該注意我們平時的飲食習慣,是否有不當之處,可能成為食源性疾病的突破口。截至目前,小龍蝦事件可以說暫告一段落,但是小龍蝦的致病原因還是不得而知。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在小龍蝦的養殖、銷售以及餐飲加工環節還存在著諸多疑問和隱患,洗蝦粉的使用、不明成分的化工調味料的使用等等,都再次暴露了食品安全監管的各環節還存在漏洞。專家指出,雖然這些問題未必是直接導致哈夫病的原因,但是對消費者潛在的危害仍然是不容忽視的。好,感謝收看《每周質量報告》,下周同一時間再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