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0月7日電/海基會最新一期“交流”月刊聚焦文化議題。海基會官員指出,兩岸交流過程中,台灣已發展出屬於自己特色的文化精神,越來越人性化。官員認為,兩岸交流不能只看物質層面,經濟交流之外,也必須在文化方面有所契合。
聯合報報導,文化議題是中共對台工作中,繼經濟交流之後的另一戰場。中共寄望兩岸透過文化大交流,促進台灣民眾對大陸的認同,為兩岸政治談判奠定有利的社會基礎。
但在上周末於台北大學舉辦的“續與變”學術研討會中,有台灣學者潑冷水說,馬政府上台後,台灣民眾的台灣認同及對大陸的政治疏離感反而更為強化。
對此,海基會官員直言,兩岸經濟交流的確沒有縮短文化之間的距離。他說,最新的“交流”月刊以文化作主題,是在凸顯兩岸的差異根本在文化上的不同。
官員舉例,若男方一天到晚送金錢、送鑽石,氣質卻“粗裡粗氣”,女生恐怕不會青睞。他引述大陸智庫學者常修澤的話說,“大陸不改革,台灣才不想統一”。
海基會官員比喻,男女的交往不能只是送東西,男生談吐文雅、有紳士風度,女生才會看上。
大陸也瞭解到,文化很重要,除在經濟交流之外,兩岸在文化上也應契合。
本期“交流”月刊中,就有文章直指近年來兩岸文化交流活動,諸如產業合作、藝文表演和文物展覽等,都沒有深入觸及文化的核心價值,很少從文化座標來觀察思考和觀察兩岸的文化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