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殲-20代表著中國提出的一個科技難題,一旦該機在擁有成熟配備後實現大量部署,便會成為美國及其環太平洋地區盟友的真正的戰略難題。殲-20的研製是在針對美國隱身戰鬥機發展進行非對稱科技戰略反應的傑出實例,就像美國在冷戰末期以及冷戰結束後所做的那樣,在裝備發展方面做出非對稱反應以便進行有效地應對。
美國方面能夠在運動性能、隱身特性、傳感器能力方面與殲-20對抗,並且擁有可行戰鬥殺傷力和存活力的武器只有美國的F-22A“猛禽”戰機。更確切的說,是在F-22A現有配置基礎上進化並增強的變型版。
美國海軍的F/A-18E/F“超級大黃蜂”在各個方面都很優秀,但F/A-18E/F與成熟的殲-20相比則相形見絀,正如F/A-18E/F和F-22A相比較一樣。
不過,假如失敗的F-35聯合攻擊戰鬥機項目能夠發展到實際生產階段,那麼該款戰機的所有變型版同樣也會變得很出色。
以同樣的方式來看,所有美國空軍、海軍及其盟友的遺產戰機都很多出色,但在遭遇這一級別的危險武器系統時,它們的機動性和傳感器能力仍然很無力。
此外,以美國陸軍、海軍以及環太平洋地區盟國陸軍及空軍部隊為基礎的現存綜合防空系統,也將出現大體上無效的情況;為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美國需要用甚高頻(VHF)段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替換絕大多數的搜索雷達,以便擊敗S/X/Ku段的隱身能力。
無論是從技術戰略還軍事戰略上看,殲-20的出現都宣告了蓋茨為美國及其盟友的戰術戰機編隊制定的資本重整計劃的徹底失敗。不過,蓋茨戰機重整計劃的辯護者無疑會編造大量為什麼應該忽視殲-20的理由,就像一年前俄羅斯公布其T-50PAK-FA隱形戰機時所作的那樣。
然而,如果美國不改變戰術空中編隊以及防空重整計劃所走的路線,那麼它便會將環太平洋地區讓給中國,並承擔由此而產生的所有實際及戰略後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