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政部部長謝旭人 資料圖片 |
作為新中國第十任財政部長,他曾被《新興市場》雜誌評為2009年度“亞洲最佳財長”。面對百年不遇的國際金融危機,他按照中央的決策部署,率領各級財政部門認真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努力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他長期從事財稅工作,曾直接參與上世紀90年代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如今又親歷財稅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進程。
恰逢“十二五”開局,財政部部長謝旭人接受新華社採訪,追憶往昔,展望未來,描述了“十二五”中國加強財政宏觀調控、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藍圖。
從“穩健”到“積極” 財政宏觀調控更加靈活主動
回顧過去的5年,謝旭人用“極不平凡”來形容中國的發展歷程,而讓他最感慨的則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經歷。
“十一五”頭兩年,針對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但結構問題比較突出的情況,中國實施了以“控制赤字、調整結構、推進改革、增收節支”為主要內容的穩健財政政策,有力促進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2008年四季度以來,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中央審時度勢,科學決策,又果斷實施了以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為主要內容的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
“財政政策從‘穩健’向‘積極’的轉變,是黨中央、國務院順時應勢,及時主動作出的政策調整,體現了相機抉擇的宏觀調控原則。”謝旭人說。
那段日子,謝旭人到基層調研比以往更加頻繁,幾乎每天都加班到很晚。“每天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貫徹落實好積極的財政政策。”
在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過程中,謝旭人體會最深的就是中央對宏觀政策的調整及時果斷,力度前所未有。“而且,這一輪宏觀調控在加強總量調控的同時更加注重結構調整,在刺激經濟的同時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既著力解決近期經濟增長中的問題,也為經濟長遠可持續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如今,積極的財政政策已實施兩年多,對於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謝旭人說,通過一系列調控措施,中國在全球率先實現經濟回升向好,較快地遏制經濟增幅下降趨勢,為實現保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作出了積極貢獻。
國家財力不斷增強 收支緊張矛盾仍然突出
財政宏觀調控能力的不斷增強,離不開國家“錢袋子”的日益充盈。
2006年全國財政收入約4萬億元,到2010年超過8萬億元,達到83080億元。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是中國綜合國力持續增強的重要體現,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戰略部署和重大決策,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了堅實的財力保障。
近年來,財政收入增速高於GDP增速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對此,謝旭人解釋說,經濟發展是財政收入增長的基礎,財政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總體上應相適應,但財政收入增長與GDP增長在數量上並不是一一對應關係,兩者不完全同步是正常的。2006年至2010年,中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2%,如果按現價計算,年均增長16.6%。同期全國財政收入年均增長21.3%,高於GDP增速,但與稅收相關性強的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商品零售額、進出口貿易等經濟指標的增長基本上是相適應的。財政收入較快增長,也表明中國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高。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上,稅收征管水平不斷提高,預算外資金逐步納入預算管理等,也是財政收入穩步增長的重要因素。
此外,他強調,在看到國家財力不斷增強的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中國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人均財力水平在國際上仍處於偏低水平。
“必須看到,中國是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區域、城鄉之間發展很不平衡,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亟待加強,今後一個時期財政收支緊張的矛盾仍然比較突出。”謝旭人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