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本次對金融危機的救助行為,恰恰在加強下一輪金融危機的勢能。美國率先祭出“量化寬鬆”這一嚴重違反金融公理和常識的手段,悍然以基礎貨幣(超能貨幣)來隨意購買“有毒資產”、企業債券、企業股權、政府債券,全然沒有任何顧忌和約束。究其原因,有為了應對危機、救急的原因,更為重要的是,美國印鈔票,其後果是全球而不是美國自身來承擔。緊隨其後也予效仿的歐洲和日本,也是同等道理,因為他們的貨幣也在全球儲備貨幣中占有份額,它們的浮動匯率、自由交易的貨幣機制,也使得他們的超量貨幣供給可以向全球範圍輸出。如果一個國家的貨幣無法走出國境,超量派生的貨幣都反映為本國通貨膨脹的話,政府的決策絕不會如此輕率和不合經濟學常識。
在美國經濟已經企穩,已經宣布渡過危機的情況下,竟然又準備重起“量化寬鬆”政策,可見美國連最後一點道德底線都已經完全放棄。如果說2008年第一輪“量化寬鬆”政策的啟動,還可解釋為救急,那麼第二輪政策的啟動,則完全是為了引導市場對美元貶值的預期,完全服務於美國急於確立的過渡模式。無疑,“量化寬鬆”政策所推動的美元貶值,已經是以鄰為壑,已經挑起全球貨幣戰爭,而“量化寬鬆”政策本身所產生的基礎貨幣的超額投放,又必然加速全球貨幣供給,增加下一輪全球金融危機的勢能。
為何原本是救助危機的手段,竟然成了助長危機的推手?這是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使然。而鑒於美國在全球金融領域的占比,以及金融產業在美國經濟中的占比(20%以上),當下一輪金融危機來臨的時候,也注定會對美國經濟帶來更大、更慘烈的衝擊。
三、本輪美國貨幣戰的本質特征
本輪美國挑起的貨幣戰的本質特征,其核心有四個方面。
第一,確立美國的過渡模式。由於短時間內無法恢復消費金融模式,美國的過渡模式只能是通過增加出口,增加實體產業投資,從而增加就業機會,增加民眾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奧巴馬新政”闡述的要在五年內實現出口翻一番的目標,就是其內涵的最好詮釋。
第二,調整金融要素價格。只有通過調整金融要素價格(主要是匯率和利率),才能使生產要素價格迅速改變,實現過渡模式目標。而對當前的美國來說,在金融要素價格中,匯率的作用遠大於利率,利率政策的運用正是為了呼應匯率政策,較低的資金利率更容易推動匯率貶值。重起“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目的是為了推低利率、形成匯率貶值預期,配合美元貶值策略。
|